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覺通過調整生產關系激發社會生產力發展活力,自覺通過完善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要求,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符合規律地向前發展。”這段重要論述,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辯證運動原理,科學闡明了當今中國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革事業是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偉大壯舉,具有歷史必然性和燦爛前景。
改革根源于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辯證運動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把事物矛盾運動的法則運用于人類社會歷史的研究,發現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以及社會形態更替的基本矛盾。盡管馬克思恩格斯沒有經歷社會主義實踐,更不可能提出社會主義改革的問題,但他們揭示的人類社會基本矛盾的辯證運動規律,為社會主義國家推行改革開放提供了根本的理論依據。
在社會主義國家的歷史上,社會主義社會是否存在矛盾,是否還存在同其他社會一樣的基本矛盾,曾是懸而未決的問題。1957年2月,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糾正了長期以來的模糊認識和錯誤觀點,首次創造性地提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仍然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1960年,毛澤東在對一份報告稿的修改中甚至提出,“根據生產力迅速發展的要求,對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進行不斷的改革,就為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而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又迫使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不能不進行不斷的改革。”
鄧小平堅持并運用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學說分析我國社會實際。1979年3月,鄧小平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篇重要講話中指出:“關于基本矛盾,我想現在還是按照毛澤東同志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的提法比較好。……我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我們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是我們的中心任務”。后來,我們黨根據鄧小平同志的這個重要思想,把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概括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并圍繞解決這個中心矛盾,開啟了我國社會主義改革的壯闊歷程。
2013年1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進行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學習和掌握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只有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結合起來觀察,把社會基本矛盾作為一個整體來觀察,才能全面把握整個社會的基本面貌和發展方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不斷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調整生產關系,不斷適應經濟基礎發展完善上層建筑。我們提出進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適應我國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變化來推進社會發展。社會基本矛盾總是不斷發展的,所以調整生產關系、完善上層建筑需要相應地不斷進行下去。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這是歷史唯物主義態度。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不僅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要始終堅持改革開放,即使在整個社會主義時期乃至更高階段也需要堅持改革開放。通過改革促進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斷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由初級形態向高級形態過渡,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規律的體現,也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必須擔當好的偉大歷史使命。
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一場新的偉大革命
馬克思曾指出,“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成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龐大的生產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
馬克思在這里說的社會革命,是階級斗爭發展到尖銳程度時,革命階級推翻反動階級統治的暴力革命。 在存在階級剝削和壓迫的社會,社會基本矛盾在本質上是對抗的,表現為劇烈的階級沖突,只有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用新的社會制度取代舊的社會制度,才能克服剝削社會固有的矛盾,從根本上解放社會生產力。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充分證明了這一鐵的事實。
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社會變革。 然而社會主義制度在確立以后,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進行完善和發展。如何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推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歷史經驗和大量事實告訴我們,改革是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根本途徑。舍此,沒有別的更有效的辦法和手段。
社會主義改革不同于剝削制度下的社會改良。 剝削社會的改良總體是在維護剝削制度和反動政權前提下的改良,是對舊的社會制度的修修補補,因而不能徹底滿足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要。當舊的生產關系容納生產力發展的空間完全釋放以后,社會基本矛盾的沖突便達到不可調和的地步,這時單靠社會改良已經不能解決問題,社會改良便讓位于社會革命。
社會主義條件下的改革,不是社會基本矛盾發生尖銳沖突、呈現劇烈對抗的產物,而是在社會的基本矛盾總體適應的情況下,對不適應的局部矛盾進行調整和完善的需要。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總體適應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總體適合生產力的性質和要求,上層建筑總體適合經濟基礎的性質和需要。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提出,“社會主義社會的這些矛盾,同舊社會的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和情況 ”。社會主義社會大量存在的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人民內部矛盾,這些矛盾是非對抗性的,可以在社會主義制度范圍內,通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完善與發展逐步得到解決,不需要靠解決舊社會矛盾的手段來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又是不完全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依然存在不適應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基礎要求的方面和環節。這是社會生產力始終向前發展的屬性和趨勢所決定的。這些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體現在實踐中出現的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當問題累積到一定程度,由局部問題上升為全局問題,僅靠局部性的政策調整已不能徹底解決時,改革就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由于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總體上是相互適應的,因此改革的對象不是作為基本矛盾相互適應的體現——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制度,而是作為基本矛盾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的體現——社會主義社會的具體體制和運行機制以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思想觀念。 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不是完全否定社會主義自身,不是要炸毀社會主義的一切,而是改革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舊體制舊觀念,創立充滿生機活力的新體制新觀念,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進步。改革不是因為社會主義制度不好,而是要讓它變得更好。由于體制和機制不屬于社會的基本制度的范疇,改革同生產力不相適應的體制機制,突破舊的觀念和利益固化的藩籬,不會改變社會主義社會的性質。
要把改革看成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的根本任務是掃除束縛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切障礙,包括舊的體制、舊的觀念、利益固化的藩籬等等,使中國社會徹底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態,實現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改革既不是改弦更張、改旗易幟、拋棄社會主義另起爐灶,也不是對原有體制機制的簡單修補,而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抉擇。回顧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光輝歷程,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給黨和國家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增添強大動力,黨和人民事業在不斷深化改革中波浪式向前推進。改革開放的意義不亞于使中國人民站立起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使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社會主義革命,它是繼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之后的中國社會的第三次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最鮮明的品格。思想僵化,故步自封,停頓和倒退,是沒有出路的。(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汪亭友)
-
“理論強黨”與中國共產黨的力量源泉
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黨是高度重視理論建設和理論指導的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