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鐘鈺
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區域協調發展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創新性舉措,我國區域發展取得巨大成效。十九大報告深刻闡述了“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內容,其中之一即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在跨越現代化強國門檻中,城鄉協調發展問題始終是建設經濟社會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下一步,我們要按照十九大的新部署,著重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加快農民就地就近城鎮化,為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添加動力。 與工業化進程相比,我國城鎮化水平依然處于相對滯后的狀態。目前,我國經濟增長由高速向中高速轉換,內需將逐步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而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在于城鎮化。由此,城鎮化是推進中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動力源泉。城鎮化水平持續提高,會使更多農民通過轉移就業提高收入,通過轉為市民享受更充分的公共服務,從而使城鎮消費群體不斷擴大、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消費潛力不斷釋放,會進一步帶來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住宅建設等巨大投資需求,這將為經濟發展提供持續的動力。城鎮化還將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集聚,為農業創造市場需求、實現適度規模經營、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和生產方式創造了空間。為此,要加快城鄉二元體制改革,積極推動城鄉戶籍制度、土地制度、勞動力和資金市場化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二)加快推進農民市民化進程,為邁向現代化強國提供支撐條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種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現在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業農村發展不充分、農村居民分享發展成果少,等等。截至2017年年底,我國貧困人口約有3000萬,而這些貧困人口大部分集中在農村地區。要順利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就需要培養以中產階層為主體的橄欖型社會結構,促進中國由生產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轉型。我們知道,擴大中產階層,“提低、擴中”收入分配方案的著力點在農村,要把減少農村貧困人口、低收入群體數量上升到“強國富民”的戰略層面,從制度和政策上予以保障。為此,必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落到實處,從體制機制上改變農民與市民、農業與非農業、農村與城市在資源配置和公共政策安排上的不對等地位,將農業農村現代化落下的步子補上來,將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提上來。多措并舉幫扶農村貧困人口、低收入群體,提高他們的發展技能和社會資本,拓寬脫貧致富渠道,打破階層固化,打通底層民眾向上流動的通道,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最終實現階層結構轉型。
(三)進一步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農民人均公共服務供給。 在賴以實現高速增長的人口紅利即將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背景下,盡快提高農村人力資本積累水平,才能適應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一個地區、一部分成員人力資本提升速度快慢,都將影響到整體現代化的進程和質量。當前,相對于城市居民而言,農村居民所需求的公共服務既存在總量不足,服務結構也同樣失衡。未來,應加快改革城鄉公共服務供給體制,提升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水平,提高供給質量。
-
開放性讓馬克思主義永葆生機活力
馬克思主義開放性這一特性,是由實踐的永恒性、本質的革命批判性與立場的人民性所共同決定的。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