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黃石松
“來杭州吧,滿一年社保就可以落戶。”“來西安吧,有學生證、畢業證就可以落戶。”“來武漢吧,大學生落戶買房打八折。”進入畢業季,各地各種“搶人”政策層出不窮、眼花繚亂。究其原因:一是為了解決“養老金缺口”問題,減輕公共財政壓力;二是為了緩解勞動力成本的提高,降低社會成本;三是為了刺激消費拉動內需,最直接的是有利于房地產去庫存;四是為了緩解人口老齡化可能導致的社會活力下降的影響。總之,從最根本上講就是未雨綢繆應對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挑戰。
我國人口老齡化與城市化相伴而生。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導致人口總量和結構及其演變特征的重大變化。與此同時,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啟了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程,每年人口城市化比例大約增加一個百分點,人口日益向大城市集中流動,尤其是向以北京、上海等城市為主的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集中流動。到2010年以后,中國快速城市化發展模式帶來的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大城市病逐漸開始凸顯。
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指出,要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體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著力解決城市病等突出問題,不斷提升城市環境質量、人民生活質量、城市競爭力,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鎮化水平,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區別于日本、歐洲等國家是在完成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后進入老齡化社會,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是與城市化、工業化相伴而生的,這就使得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形勢更加嚴峻。
其一,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進入城市,農村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等現象凸顯,農村的養老問題變得更加突出、更加復雜;其二,城市由于大量外來年輕勞動人口的遷入,在享受人口紅利的同時,延緩了人口老齡化矛盾的暴露,使養老公共服務的政策體系和設施建設滯后于社會發展的需求;其三,近年來房價地價和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導致養老服務價格與成本倒掛。
當前,各地制定的“搶人”政策,把重點放在高端人口的爭奪,和與當地產業布局相契合的人才的爭奪上,人口凈流入往往表現為勞動就業人口的流入。在此基礎上,應避免出現隨遷老年人群被忽視、被邊緣化的現象。
一要及時補齊政策短板。隨著老人獨居化、空巢化的增加,部分老年人成為長期脫離家庭和子女的非組織群體,越來越游離于社會治理之外,成為老齡化新形勢下社會治理體系的薄弱環節。此外,伴隨著勞動力人口的流動,隨遷老人數量以及人戶分離的情況也呈現增加的態勢,這些老人口失去原先的熟人社會網絡,進入到陌生的環境或社區,社會角色難以轉變,難以融入到當地的社會服務與管理網絡,存在被邊緣化的傾向。同時,互聯網技術正快速改變著我們的社會,老人受身體機能、生活習慣、學習能力等影響,就會產生驅離感和剝奪感,進而出現邊緣化現象。因此,要及時制定相關政策,完善社會各項服務機制,讓在家的老人能安享晚年,讓隨遷的老人在子女身邊生活的更安心、踏實、自在。
二要高度關注老人的社會參與。在物質條件改善的同時,老人對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也進一步凸顯。老人社會參與的渠道狹窄、單一,既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實現“老有所為”,更不利于其獲得感、幸福感的提升。同時,老人參加封建迷信活動、宗教活動現象增加,被騙參與傳銷、購買各類“營養品”等現象時有發生。由此,社會各界應高度關注老人的退休生活,既要創造文化娛樂活動豐富的社區生活環境,也應定期開展相關教育活動,讓老人對社會新型詐騙有一定的了解,從而避免他們變成各類詐騙組織的“重點關照對象”。
-
收獲新時代的人口紅利
人口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礎性、全局性、長期性和戰略性要素。[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