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廣廈千萬間,幸福生活天下人。”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時代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的時代,更是我們黨帶領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那么,我們該如何準確理解“美好生活”的時代內涵呢?
美好生活是人人向往、人人奮斗而來的幸福生活。首先,什么是美好生活? 我們可以從我國經濟社會現況去定義美好生活。一般來說,美好生活有以下幾層含義。第一,美好生活體現在物質的豐裕。 也許有人會說,在物質匱乏的時代,人們一樣可以生活得很幸福和美好。從理論上說,在物質匱乏的時代,尤其是在生存底線受到威脅時,確實也可以獲得幸福和美好,但是那樣的幸福和美好是一種有缺陷的幸福和美好。因此,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讓所有社會成員都能獲得基本的生存保障。第二,美好生活體現在社會成員的合法權利得到有效保障。 只有在每一個個人的合法權利都能得到有效保障的前提下,社會成員才有安全感和獲得感;也只有在他們的合法權利得到有效保障的前提下,個人才有工作的動力和積極性。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上,黨中央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行研究部署,依法治國的目的就是保障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合法權利。第三,美好生活體現在自然環境的美好。 自然環境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就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黨的十八大以后,黨中央開展環保督查,強調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其次,誰來實現美好生活? 實現美好生活的主體是誰?第一,中國共產黨是帶領中國人民實現美好生活的領導力量。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指出我們黨的利益和工人階級的利益是一致的;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確立為我們黨的宗旨;鄧小平同志將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判斷我們工作成敗的重要標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不同的時代,話語表達形式各有不同,但是為實現人民美好生活而奮斗的原則是不變的,變的只是實現的方法和手段。第二,中國人民是實現美好生活的創造者。 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關系進步的力量。人民群眾不僅是歷史的創造者,亦是自己美好生活的創造者。中國共產黨代表人民利益,但是代表不是代替,人民群眾才是自己命運的主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作為個體,要實現自己的美好生活,也同樣需要奮斗和拼搏。奮斗是為了實現美好的生活,而奮斗這個過程本身也是美好的。只有經過奮斗而來的幸福生活才是真正幸福的生活。
再次,怎樣實現美好生活? 中國共產黨在思考如何帶領人民實現美好生活這個問題時,提出了幾個階段的發展目標: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50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當然,中國這么大,人口這么多,人們實現美好生活的步伐不可能一致。從個人來說,一些人在2020年以前就已經實現了小康的幸福生活,也不需要等到2035年生活才能達到基本現代化的標準。但這個戰略從整體上規劃了全國人民的美好生活,那就是到了2035年“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到了2050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這才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真正意義上的達到。(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
【十九大·理論新視野】以開放創新推動包容式全球化發展
2018年的博鰲亞洲論壇,是黨的十九大后召開的第一個主場外交,恰逢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同時論壇也因海內外重量級嘉賓云集而成為全球新聞報道的焦點。在博鰲亞洲論壇召開之際,全球都在期待,期待在貿...[詳細] -
【理上網來】H5:習近平主席的博鰲演講展示改革開放新前景
習近平主席的博鰲演講展示改革開放新前景.[詳細] -
新華網評:在對外開放中展現大國擔當
“中國在對外開放中展現大國擔當”,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所發表的重要主旨演講,再次讓世界看到了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感受到了中國同各國共同發展的誠意。 [詳細] -
新華網評: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