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地球第三極的生態樣本 走人與自然發展新路
“我們希望建立兄弟般的協作關系,各自然保護區相互學習、資源共享、攜手并進,共同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10月26日,中國西部多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在青海宣布“結盟”。
三江源、可可西里、阿爾金山、羌塘、珠穆朗瑪峰五大保護區,同屬高原荒漠生態系統保護區,青海、新疆、西藏、甘肅、云南同處祖國西部,把保護區建設成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是五省區共同面臨的機遇和肩負的責任。2010年,青海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新疆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藏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青海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聚首西寧,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自然保護區聯盟,建立了中國四大自然保護區協作聯防保護機制。
在被譽為“中華水塔”的三江源,長江、黃河、瀾滄江奔流不息,每年向下游輸送600億立方米的三江清流。我國面積最大、平均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遺產地可可西里,760種植物、125種野生動物在這里生息繁衍。
2016年4月,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改革試點啟動,這是我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被譽為青海“天字號”工程。國際上沒有現成經驗可資借鑒,國內鮮有成熟模式可供參考,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需要破解的難題很多。
科技助力 “天字號”工程有了著力點
距離三江源腹地1000余千米的青海省環保廳內,青海“生態之窗”的巨大屏幕上成群結隊的藏羚羊正在可可西里腹地盡情奔跑。通過搖桿,可實現對監測地區的遠近即時切換和多點切換,從而對三江源生態保護區野生動物智能監測、分析、跟蹤和預警……
如今,這樣的觀測點位已建設了23個。
這只是青海省充分利用“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智能信息技術,不斷加強生態環境信息化及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建設的縮影。近年來,青海省通過信息化手段有力支撐生態環境監測監管工作,提升生態環境保護綜合決策和公共服務水平,更好地服務于“生態大省、生態強省”建設,迅速推進了三江源國家公園信息化建設。
不僅如此,科技也正幫助恢復過去幾十年被破壞了的三江源腹地的生態,逐漸成為這個“天字號”工程強有力的著力點。
黑土灘是青藏高原草甸類草地中獨有的退化草地現象,在青海省主要發生在三江源區和祁連山的黑河、大通河源頭,是草原生態破壞的治理難點之一。
經過10年的不懈努力,青海大學畜牧獸醫科學院副院長馬玉壽和他領導團隊成功馴化選育出了我國第一個根莖型牧草新品種——青海草地早熟禾,這也是目前黑土灘種植的首選草種。這個治理三江源退化草場的當家牧草品種,以其發達的根莖繁殖能力,柔軟的適口性、高產量,被中國牧草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為“野生栽培品種”。目前青海省已建立起0.13萬公頃該品種種子繁殖基地,每年可為1.3多萬公頃的黑土灘治理提供種源。2005年至今,該草種已在三江源區推廣6.6萬公頃以上。三江源地區的黑土灘治理工作得到明顯改善。
成立研究院 解決科技和人才兩大短板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是雄厚的科技力量做支撐,但青海科研基礎薄弱,科技力量不強,難以承擔三江源國家公園科研需求。”青海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張超遠曾表示。
基于此,2017年12月,按照中辦“關于督辦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的意見,青海省提出了通過國家和地方結合的辦法,成立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機構,匯集全國高層次科研力量,全力支撐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及建設。
2018年9月14日,中國科學院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揭牌,這是我國首個專門研究國家公園科技支撐建設的國家級研究機構,對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具有里程碑意義。
據中國科學院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學術院長趙新全介紹,中國科學院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將圍繞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生態環境保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區域可持續發展,開展機理研究、技術研發、模式集成、體制機制創新及政策設計等研究,為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科學化、精準化、智慧化建設與管理提供科技支撐,引領國家公園的重要研究方向,為我國國家公園建設與管理體系的建立提供借鑒與示范。
無獨有偶。2015年6月,總投資4000萬元的三江源智慧生態畜牧業平臺建設項目正式啟動,這是青海在穩步推進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工作中立足資源優勢和生態現狀進行的一次創新性探索。2017年9月,該平臺建設通過專家組驗收,通過該平臺,生態效益平均提高33%、生態服務功能和生態資產價值雙提升。
地處西部的青海省,“人才”二字重于泰山。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黨委書記李曉南表示:“將結合三江源國家公園的建設,以及中國科學院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的成立,通過進一步的人力資源開發,做好人才工程,進一步加強科技支撐工作,同時通過三江源國家公園新建的研究院,將國家公園科技支撐和人才兩個短板進一步補齊,進一步推動公園建設朝著又好又快的方向發展。”
保護中發展 走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路子
29歲的卓瑪加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多秀村的一位牧民。他的家鄉位于可可西里地區,棕熊、藏野驢等野生動物常在周圍出沒。他常幻想著有一天能放下牧鞭,和自由奔跑的野生動物為伴,不為吃穿發愁。
這一天真的到來了。2016年,經自愿報名和政府選拔,卓瑪加成為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聘用的生態管護員,每月可獲得1800元工資。三江源國家公園的建設,改變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如今,大部分人和卓瑪加一樣開始了不一樣的新生活。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生態保護處副處長巴桑拉毛介紹:“目前已經實現了‘一戶一崗’設置生態公益崗位的這樣一個目標,聘用17211名生態管護員開展生態保護工作。”
當地干部群眾的理念也發生了根本轉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觀念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取代,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深入人心。僅2017年,在玉樹州雜多縣就發生了十多起牧民主動救助野生動物事件。
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昂賽鄉管護站站長扎西東周說:“現在老百姓對整個野生動物的保護,包括生態保護方面,積極性非常高。生態環境得到了很好的保護,野生動物不斷增多。”
李曉南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體系試點工作全面推進,主要體現在規劃體系已經基本建立,制度體系建設和標準體系已經基本搭建完畢。三江源的草地、林地、濕地和重大的水源地保護標準,公眾參與體系,也搭建完備。目前已形成全社會進一步關心、幫助和支持國家公園的良好氛圍,這些體系建設按照中央的確定試點任務都逐項完成。”
在艱苦實踐探索的道路上,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在逐漸成為美麗中國走向世界的靚麗名片、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保護典范,將給子孫后代留下一方“凈土”,讓三江清流源源不斷滋潤華夏大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走進三江源】科技+環保 24小時全景觀測三江源,這個可以有!
2017年8月8日上午10點多,在青藏鐵路五道梁北大橋下,幾千只藏羚羊排成長隊,通過遷徙通道……這罕見的一幕,被懸掛在鐵塔頂的“青海生態之窗”攝像機捕捉到了。 [詳細] -
中國40年成功申報三江源等34個世界生物圈保護區
7月30日,中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45周年暨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成立40周年大會舉辦。[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