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培訓帶動白朗縣農牧民脫貧致富
日喀則白朗縣蔬菜科技特派員張際明扎根高原18年,培養了幾千名蔬菜種植能手,帶動了大批農牧民脫貧致富,他是怎樣做到的呢?
記者在白朗縣采訪時,特地詢問了張際明。
“開展各類科技培訓,手把手技術指導,效果很好。”張際明說,通過蔬菜科技特派員的言傳身教,白朗蔬菜口碑傳遍全區,成為響當當的品牌。
18年來,為了白朗縣蔬菜產業的發展,張際明曾先后在白朗縣巴扎鄉、強堆鄉、洛江鎮、嘎東鎮等地服務,目前在白朗縣國家級蔬菜標準化產生基地擔任技術員。
張際明肩負白朗大棚蔬菜種植技術推廣的重任,作為一名蔬菜科技特派員,他根據高原特殊的氣候條件研究大棚蔬菜種植技術,并積累了豐富的高原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技術經驗,他圍繞果蔬穴盤基質育苗、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技術、果蔬病蟲害防治及大棚日常管理等主要內容,年均培訓農牧民蔬菜種植人員2200人次。
在白朗綠色蔬菜發展有限公司組織的每期培訓中,張際明始終毫無保留地把高超的蔬菜種植技能傳授給高原人,使農牧民更好地掌握蔬菜種植、病蟲害防治、科學用藥和棚間管理技術,為白朗蔬菜產業的發展培養和積累了雄厚的人才隊伍,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蔬菜種植技術員,年均技術指導受益人數多達900余人。
在白朗縣科技局的帶領下,張際明每年參與“技術下鄉、服務送門”活動達100余次。在入戶指導時,張際明認真解答農牧民蔬菜種植戶在生產中遇到的各項技術問題,把自身掌握的各項蔬菜種植寶貴技術傳授給白朗人民,使農牧民的各項蔬菜種植風險降到最低,實現了大棚蔬菜種植效益最大化。
技術的進步為白朗蔬菜產業的發展增添了新的發展動力,白朗縣組織了白朗綠色蔬菜發展有限公司技術下鄉團,張際明作為技術總監,與他的團隊經過多年的努力與付出,使全縣大棚蔬菜產量和品質有了很大提升,有效推動全縣蔬菜產業健康穩步發展。
事實勝于雄辯,張際明告訴記者,“在銷售收入方面,以25米大棚來講,從平均每棚收入2000—2500元左右提高到現在的平均每棚收入5500—6500左右,部分農戶收入超過8500元以上,以每畝產值計算,實現畝產16500元到20000元左右,平均畝產超過18500元。”
白朗縣分配給張際明的培訓任務很多,每年他都要和白朗縣的優秀科技特派員對日喀則地區18個縣區的武警邊防軍隊進行1次蔬菜培訓;每兩年有計劃地對日喀則地區薩迦縣、仲巴縣等8個西部縣、60多名技術人員進行為期15天的蔬菜技術培訓,另外還對阿里地區、那曲地區的數名技術人員進行蔬菜種植技術培訓,將白朗縣蔬菜種植技術傳授到周邊地區,帶動當地農牧民脫貧致富。
因工作成績顯著,張際明獲得了一系列好評和獎勵,面對榮譽,他并沒有沾沾自喜,“我喜歡種菜,也愿意和大棚打交道,18年來我一直奮斗在白朗蔬菜種植的一線上,人家都說我是白朗蔬菜產業發展中的一個“助推器”,但我不這樣認為,我覺得我能把自己喜歡的東西和掌握的經驗分享給別人,這才是我來高原的責任,也是我應盡的義務。”
象張際明這樣的科技特派員,僅僅在白朗縣,就有220多名,他們培養的帶不走的“土專家”,目前正在白朗縣各行各業發揮著巨大作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西藏山南市科技改革取得新成效 全市專業技術人員達9034名
近年來,山南市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夯實科技發展基礎,加強科技支撐引領,強化創新驅動,實現了科學技術的長足發展,科技成果層出不窮,為轉變發展方式提供新基礎和新動能。圍繞科技改革中心工作,山南市篩選了一批符合國家產...[詳細] -
高原上有一群科研“牦牛”
科學精神面面觀本報記者張蘊6月6日上午8時,90歲高齡的楊永昌像往常一樣提前來到辦公室,頭一件事,就是認真擦洗放大鏡,然后對準植物標本,開始他新一天的工作。楊永昌長期從事青藏高原植物區系分類、系統演化和植物資源開發利...[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