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南市乃東區舉行“雅江1號”人工智能先進計算中心開服儀式,隨著電子簽約儀式的完成,西藏首個大規模智算中心正式投入運營,標志著雪域高原數字經濟發展迎來關鍵轉折點,駛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這一里程碑事件不僅以9.2億元總投資填補了雪域高原大規模智算領域的空白,更以2000P算力規劃成為“東數西算”國家戰略在青藏高原的核心支點,為西藏數字經濟裝上“超級引擎”?!?/p>
國家戰略引領下的高原算力樞紐建設
在“東數西算”戰略推動東西部算力資源優化配置的大背景下,“雅江1號”作為湖北省、武漢市第十批援藏“頭號工程”,展現了援藏模式的創新升級。武漢市援藏工作隊搭建政企對接橋梁,山南市乃東區專班從2024年5月首次考察到7月簽約,再到2025年6月開服,僅用13個月就完成了高原算力基礎設施從藍圖到落地的跨越,創造了“當年考察、當年簽約、次年運營”的新速度。
項目一期規劃的2000P算力規模(1P相當于每秒1000萬億次運算),相當于同時運行2000萬臺高端服務器的計算能力。這種算力布局不僅響應了國家將東部數據向西部遷移的戰略部署,更通過湖北的技術輸出與西藏的清潔能源優勢結合,形成“東部數據需求——西部算力供給”的閉環。據測算,2000P算力全部投用后,每年可承接東部地區約400萬小時的AI訓練任務,相當于為東部節省3.2億度電,減排二氧化碳28萬噸。
“這是國家算力網絡在高原的關鍵落子。”西藏雅江計算科學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韓雙雙介紹,項目納入西藏“算力珠峰”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未來將成為連接拉薩主節點與林芝、昌都特色節點的樞紐,構建“1+2+3”區域算力網絡,使西藏從數字經濟末梢躍升為國家算力版圖的重要支點。
綠色技術與高原生態的算力革命
在海拔3600米的雪域高原建設智算中心,生態保護與算力需求的平衡成為世界級難題。“雅江1號”創新構建的“光伏+余熱回收+高效制冷”技術體系,將PUE值(能源使用效率)控制在1.3以下,較傳統數據中心節能40%以上,樹立了高海拔地區綠色算力的新標桿。
項目部署的2.5萬平方米光伏矩陣,每年可產生4800萬千瓦時清潔電力,相當于為3.2萬個家庭提供年用電量。更具創新性的是余熱回收系統,通過熱交換裝置將服務器運行產生的熱量轉化為周邊建筑的供暖能源,每年可減少燃煤消耗1.2萬噸。這種“算力生產-能源循環-生態保護”的三位一體模式,被中科院專家評價為“破解高原算力生態難題的中國方案”。
工程建設采用分階段推進策略。當前1.1期已完成32節點算力集群部署,啟動企業測試;未來兩個月內新增255臺服務器后,算力將達700P以上,相當于140萬臺普通電腦的運算能力;1.2期與1.3期將在2026年前完成全量2000P部署。這種“滾動建設、迭代升級”的模式,既適應了高原施工環境,又能及時響應市場需求。
人才造血與數字經濟的協同進化
“我們要留下的不僅是算力設施,更是一支帶不走的技術鐵軍。”韓雙雙的表述揭示了項目的深層價值。“雅江1號”推行的“引進來+傳幫帶”人才策略,已與西藏民族大學數字經濟專業達成合作,建立“導師制”培養體系,由武漢專家一對一指導本地學員,首批50名學員將參與1.1期系統運維。
這種人才培育與應用場景的雙向賦能,在高原生態監測領域已初見成效。參考中科院“洛書”大模型在青藏高原水資源監測中的應用,“雅江1號”正開發針對高原凍土、草場退化的AI監測模型,其算力可支持將原本需要3個月的生態數據分析縮短至48小時。同時,基于多態算力服務模式,中心已接到3家自動駕駛企業的高原算法訓練訂單,標志著其技術能力獲得市場認可。
作為“數字援藏”的創新實踐,項目開創了“東部技術+西部資源”的協同范式。湖北提供的不僅是資金與技術,更通過“飛地經濟”模式,幫助山南在武漢建設數字產業協作園區,形成“西藏算力-湖北應用-全國服務”的產業鏈條。隨著算力樞紐的完善,預計到2028年將帶動超50家數字企業落戶西藏,創造2000余個高技術崗位,推動高原經濟向“算力驅動型”轉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