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從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的2024年西藏氣象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為加快推進西藏氣象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氣象保障服務“四個創建”能力,自治區氣象局科學謀劃了氣象高質量發展的19項重點任務。
自治區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毛時成表示,西藏氣象高質量發展通過優化站網布局,針對極端惡劣天氣重點發生區域和部分監測盲區新建自動站129套,圍繞重大工程建設易災區新建自動站50套,西藏全區地面氣象觀測站點增至1221個,每萬平方公里站點數由2023年的8.6個增至10.2個。西藏氣象防災減災成效卓著,建立西藏強降雨和暴雪“31631”遞進式服務模式,年內發布重大天氣過程防范提醒5期,啟動重大氣象災害應急響應1次,累計發布預警信息785期,開展“叫應”696次,為應對今年28次全區大范圍災害性天氣過程提供了支撐。
在氣象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成效方面,預測了階段性農業氣象干旱,在主要農區人工防雹增雨作業973次。協調推動隆子黑青稞、朗縣辣椒、那曲冬蟲夏草先后通過“氣候好產品”認證。圍繞公眾“個性化”需求,發布紫外線強度、含氧量、空氣質量、穿衣指數等服務產品,公眾滿意度評分為91.6分。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構建地空協同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體系,常態化開展高原大型無人機增雨(雪)作業38次。深化“氣象+河湖長”“氣象+林長”合作,運用衛星遙感技術對15個湖泊、17個冰川開展衛星遙感監測分析,助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治理。助力勒布溝、魯朗、察隅獲評“中國天然氧吧”,推薦林芝波密天麻、朗縣辣椒、色季拉山高山杜鵑、墨脫茶葉、阿里岡仁波齊、米林南伊溝等特色氣候資源及生態文旅品牌,提升品牌效應。
在落實“雙碳”目標方面,自治區氣象局于2023年10月在阿里地區開工建設的阿里大氣本底站,于2024年7月1日投入運行,填補了全國16個氣候系統關鍵觀測區之一“青藏高原陸面與大氣過程綜合觀測區”大氣成分觀測空白。依托已建成的8個溫室氣體觀測站網,建立自治區溫室氣體基礎數據庫,開展溫室氣體監測評估技術方法、碳收支測量核查以及城市碳減排效果評估研究等工作,為西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提供氣象科技支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