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是中國最大的高原,也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青藏高原緣何被稱為“亞洲水塔”?隨著全球變暖,“亞洲水塔”出現了哪些變化?如何加強國際合作共同守護“亞洲水塔”?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沈永平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進行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青藏高原是中國最大的高原,為何被稱為“亞洲水塔”?
沈永平:“水塔”一詞用于描述高山地區水的儲存和供應,其提供了維持下游地區環境和人類生存所需的水資源。相對于下游地區,“水塔”因高海拔地形產生的降水以及儲存在雪冰和湖泊中水體的釋放,能夠產生更多徑流。
全球共有78個大“水塔”,以青藏高原為核心的地球“第三極”地區占16個,組成了“亞洲水塔”。以海拔2500米為起始高程,則“亞洲水塔”的面積約為400萬平方千米,發源了長江、黃河、瀾滄江(湄公河)、怒江、雅魯藏布江、恒河等13條亞洲主要河流,流域總面積約1000萬平方千米。
雅魯藏布大峽谷。中新社記者 趙朗 攝
以青藏高原為核心的“第三極”地區是中國、南亞、東南亞和中亞等周邊國家及地區水資源的“安全閥”?!皝喼匏惫┧畢^可分為內流區和外流區,前者(包括阿姆河、錫爾河、塔里木河等河流流域)的水資源維系著中亞和中國西北干旱區的綠洲經濟和生態;后者(包括印度河、恒河、布拉馬普特拉河等河流流域)的水資源維系著南亞地區的農業灌溉,關乎該地區10多億人的糧食安全。
中新社記者:隨著全球變暖,“亞洲水塔”出現了哪些變化?
沈永平:在氣候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總體變濕,使得“亞洲水塔”失衡特征明顯,整體特征表現為冰川加速消融,積雪融水量減少,凍土地下冰融化,湖泊水量增加,河流徑流量整體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水文-冰川關鍵組成部分的變化是相互關聯的,這可能進一步增大“亞洲水塔”內流區和外流區之間的差異。例如,冰川是“亞洲水塔”許多湖泊和河流的重要水源,冰川融水對湖泊蓄水和河流徑流變化的貢獻在內流區比在外流區更為重要。然而,對于“亞洲水塔”南部的外流區來說,冰川融水補給的增加不能抵消季風降水的減少,從而導致河流徑流減少。
從研究數據看,過去幾十年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地區急劇升溫,導致中國絕大部分冰川快速萎縮,20%多的冰川面積消失,冰川穩定性也急劇降低,冰崩、冰川躍動等災害事件發生頻率不斷增加,并頻繁引發下游洪水和泥石流等鏈式自然災害。從2000年到2018年,青藏高原冰川總質量減少約3400億噸,而湖泊的總水量增加1660億噸。到21世紀末,中國冰川融水將明顯減少,其中青藏高原東部和南部地區約減少50%至90%。
庫拉崗日冰川與白瑪林湖。中新社記者 趙朗 攝
中新社記者:如何在“亞洲水塔”的新變化中尋找發展機遇?
沈永平:針對冰川融速增快、短期內出山口徑流增加、水資源量增加的情況,應利用機遇,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從根本上提高社會整體適應能力,采取合理利用增加的水資源,調整經濟結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措施。
比如,在拉薩河流域,地表徑流的30%由冰川融水補給,地下水的8%由冰川融水補給。隨著氣候變暖,拉薩河的徑流在增加,同時冰川融水補給的地下水和地下水補給泉水出水量也在增加。建立礦泉水的開發利用已成為西藏的特色產業之一,尤其是拉薩市的礦泉水產業經濟的崛起,涌現出不少礦泉水知名品牌。在未來冰川變化下,優質特色的冰川水在增加,通過地下水而形成的泉水量也會增加。這些優質的礦泉水資源將為西藏特色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的源泉,加快特色產業發展對氣候變化適應措施的實施,增加應對氣候變化的途徑。
同時,應建立健全適應冰川融化的法規和規劃,確立科學應對冰川融化的理念和政策導向。加強適應冰川融化的配套制度建設,在適應冰川融化工程項目建設和區域經濟開發活動中,根據冰川融化對本地區的影響狀況,將冰川融化作為一種重要影響因素來加以考慮。
長江源頭格拉丹東雪山姜根迪如冰川一角。中新社記者 貢嘎來松 攝
而“亞洲水塔”的新變化也對周邊國家的水資源安全、農業生產、生態環境等方面產生長遠影響。這在對周邊國家帶來嚴峻挑戰的同時,也孕育了新的發展機遇。周邊國家應從加強水資源管理與合作,推動綠色發展與生態補償,加強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等方面著手,著力應對“亞洲水塔”的新變化,在變局中尋求新的發展機遇。
中新社記者:中國與周邊國家如何加強國際合作共同守護“亞洲水塔”?
沈永平:早在20世紀60年代,中國在青藏地區即啟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1978年以后,相繼實施了一系列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工程。從2005年中國國務院批準《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到2009年的《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2008-2030年)》,再到202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正式施行,這些都集中體現了中國努力構建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體系的國家意志。
中國對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做了巨大努力。當然,保護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亞洲水塔”安全不僅是中國的責任,更需要全人類去關注。
從國際層面而言,通過拓展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柬埔寨等周邊國家的水科學聯合考察研究,完善水汽、冰川、湖泊、河流、災害等監測,基于空-天-地一體化的高新觀測技術,實現由監測平臺向預警平臺的轉化,建設智能化的“亞洲水塔”重點監測體系,建設“亞洲水塔”國際觀測研究網絡和跨境冰川災害的監測預警平臺,建立區域水資源和水災害防范合作示范區,服務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參與國際氣候治理和水資源管理規則的制定,為周邊國家爭取更多的發展權益和話語權。這也是諸多科學家的共識。
受訪者簡介:
沈永平。受訪者供圖
沈永平,現任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地理學會冰川凍土分會秘書長、《氣候變化研究進展(中、英文版)》期刊副主編、《Reae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期刊執行副主編,主要從事冰雪災害與冰雪水文學、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等研究,組織和參與的野外科學考察四十余次。先后主持和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際合作項目等四十余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新疆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編著和合著《全球變化熱門叢書-冰川》《色彩中國-中國白》《氣象災害叢書-冰雪災害》《中國西北氣候由暖干向暖濕轉型問題評估》等專著 1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 200余篇,國際咨詢報告5篇、撰寫科技咨詢報告十余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