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林芝市工布江達縣甲熱村村民在林下采摘靈芝。記者 周輝 攝
林芝出產的靈芝,是西藏特有的品種——白肉靈芝,獲得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8月中旬,采訪組沿著國道318線,來到林芝市工布江達縣的甲熱村,這里正迎來靈芝的豐收季。
“今年采靈芝和挖松茸‘撞檔期’,這兩天得趕緊采收。”一大早,靈芝基地負責人李澤華就帶著10多個村民進山了。茂密的青岡林落葉很厚,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下,一朵朵比臉還大的褐色靈芝貼地生長。
40歲的巴珍手腳麻利、動作嫻熟,看準了一棵成熟的靈芝,揪起來直接剪掉根腳,刨去背面的泥巴、落葉,小心翼翼放進筐里。等摘滿一筐,再裝箱集中運回基地洗凈曬干。
和巴珍一起在基地打零工的都是當地村民。甲熱村有47戶村民輪流在基地務工,每人每年可以掙2萬多元。
“西藏白肉靈芝的多糖成分含量較高,過路的游客都會買。”61歲的熱登曾是甲熱村村委會主任,退休后閑不住,也在靈芝基地務工。“工作不累,每月還可以拿到4000元工資。”
熱登從小在這片青岡林長大,和高山樹林打了一輩子交道,除了挖松茸、摘菌子、找藥材之外,沒想到林下經濟還能發展得這么紅火。
10年前,浙江臺州人李澤華受朋友邀約到林芝旅游,花高價買了幾斤“野生靈芝”,經鑒定,那些靈芝并非產自西藏,且是人工種植的。這段經歷讓李澤華耿耿于懷,他開始關注靈芝。了解到林芝是西藏特有白肉靈芝的產地,白肉靈芝多以野生為主,人工種植難度大,他從中發現了商機。
之后的兩年時間,李澤華學習靈芝種植技術,多次前往林芝考察。“白肉靈芝對生長環境要求高,藥用價值高,市場價格更高。”經過一番思慮,2017年,李澤華和弟弟攜家帶口來到甲熱村,開始林下“掘金”。
甲熱村海拔3400米,周圍高山密林環繞,雨水充沛,空氣濕潤。“特別是成片的青岡林,適宜菌類生長。”李澤華決定采用“回歸山野”的方式種植靈芝。
他詳細描述了第一批靈芝種植的經過:在周圍山上四處尋覓,找到野生白肉靈芝;將野生白肉靈芝在實驗室接種,逐步培育出野生靈芝菌種;之后,將這些菌種種回山林。
李澤華在甲熱村承包了兩片原始青岡林,種植了400多畝靈芝。
種植靈芝的方式并不復雜。將48厘米長、直徑18厘米、內里裝著木屑的菌包埋進林間,每個菌包種3朵靈芝,菌包可以使用3年,一年能采摘一次。
李澤華介紹,去年共收了7噸靈芝干貨,平均每公斤價格2000元,主要銷售到浙江、廣東以及港澳等地區。
不僅如此,李澤華還在當地流轉130畝土地,建設38個溫室大棚種植靈芝,主要用于產孢子粉。據他估算,今年能產30余斤孢子粉,全部賣出可以掙40余萬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林芝市林地面積廣闊、資源豐富,共有林地面積657.44萬公頃,森林面積544.35萬公頃。近年來,林芝市多舉措推動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各縣(區)根據林地資源稟賦和分布現狀,科學規劃發展林下經濟。
在米林市米林鎮雪卡村,修建了190座靈芝栽種溫室,并帶動周邊10多個村共同發展靈芝產業;墨脫縣甘登鄉甘登村從前年開始種植靈芝,所產靈芝品質高、效益好,帶動群眾增收30余萬元;波密縣扎木鎮東若村建設1700畝藏天麻林下野生撫育示范基地,集產、學、研、供、銷一體,帶動當地群眾戶均增收1萬余元。
從今年初開始,與甲熱村相鄰的秀巴村,48戶村民也開始種起了靈芝。他們購買了15000個菌包,在李澤華的基地免費學習種植技術。“等靈芝成熟后,甲熱村靈芝基地將按照每斤50元的價格回收新鮮靈芝,銷路完全不用愁。”村民羅布說。
靠山吃山、綠色發展,各地村民依托一片片茂密的山林,生態富民的路子越走越寬。
(西藏日報四川日報川藏線聯合報道組)
(記者 蘭珍 馬國英 根秋多吉 周輝 彭琦 王香香 張思雨 瑯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