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23日,在墨脫縣德興鄉荷扎村,高接換種的白肉枇杷開始分批成熟。 (受訪者供圖)
在西藏林芝市墨脫縣背崩鄉西讓村,福建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副研究員姜帆(右一)在傳授白肉枇杷種植技術。(資料照片,受訪者供圖)
核心提示
春節將至,在西藏林芝市墨脫縣背崩鄉地東村,村民平措和維色試種的白肉枇杷已經掛果,即將迎來收獲期。
作為全國最后一個通公路的縣,墨脫農業產業化水平低下,沒有自己的優勢特色水果產業。念好新時代“山海經”,福建省農科院專家為當地產業發展把脈問診。他們帶來福建最新科技成果與現代農業理念,帶領村民通過高接換種、茶園套種,從無到有發展白肉枇杷產業,手把手培育鄉土人才。
如今,福建白肉枇杷在西藏墨脫試種成功,一支本土技術骨干隊伍正在成長。按照計劃,墨脫縣白肉枇杷種植面積將達到1萬畝,實現億元年產值。
去青藏高原種枇杷
去年11月23日,“80后”平措第一次離開家鄉,與8名同鄉前往3600多公里之外的福州。他們此行的任務是學習枇杷栽培管理經驗。
“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大面積的連片果園。”在福清市一都鎮,平措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到了現代農業的魅力。當時,一都鎮5萬畝枇杷正值盛花期。平措一行跟著果農學習疏花疏果、樹體修剪、施肥技術。在這里,他們才知道枇杷還能被加工成枇杷膏、枇杷酒等產品,賣出更高的價格,甚至枇杷產業還有專屬的卡通形象。
平措是土生土長的墨脫人。
墨脫縣位于西藏東南部,有“蓮花秘境”之稱。它地處喜馬拉雅山脈東南麓,是雅魯藏布江進入印度阿薩姆平原前流經我國境內的最后一個縣。自西向東奔流的雅魯藏布江,在東端遇到南迦巴瓦峰阻隔,改道向北,隨后回轉南奔,切出一段落差近5000米的深溝絕谷。墨脫便位于雅魯藏布江大峽谷之中。
秘境之中,別有洞天。北側高山阻擋了西伯利亞冷空氣,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帶來大量暖濕氣流,使墨脫成為青藏高原上的“江南”。加上海拔落差大,不同氣候帶的植物都能在這里茁壯成長。你甚至可以在墨脫一睹熱帶雨林景觀。墨脫縣境內野生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有“世界動植物博物館”“世界生物基因庫”之美譽。
然而,這個“高原孤島”長期以來沒有成規模的農業產業,直到2013年結束不通公路歷史后,才嘗試種植茶、藏藥材等作物。
“能否根據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本土優勢特色水果產業呢?”2021年3月,墨脫縣領導在多方牽線搭橋下,找到了福建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尋求技術支持。經過全面考察與全域調研,福建專家提出了一套產業規劃:發展早熟白肉枇杷產業。
一方面,墨脫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尤其適宜枇杷栽培。在墨脫縣德興鄉易貢白村原始森林的陡壁上,專家發現了野生枇杷資源——橢圓枇杷古樹。墨脫栽培枇杷還具有顯著的早熟優勢,與云南蒙自、四川攀枝花同為全國枇杷最早成熟的產區之一,在早春水果市場極具競爭力。
另一方面,福建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枇杷育種研究領跑全國,在過去半個多世紀先后選育出10多個新品種,并引領著枇杷產業發展方向。國內枇杷當家品種“早鐘6號”,就源自該團隊選育。近年來,該團隊致力于白肉枇杷研究,選育出的“三月白”“早白香”“白雪早”等白肉枇杷品種,在枇杷市場開辟了一個全新賽道,效益不俗。
2021年10月,墨脫縣政府與福建省農科院簽訂院縣框架合作協議,決定引入福建的品種與技術資源,全力打造早熟白肉枇杷產業。
白肉枇杷試種成功
2022年春天,福建省農科院專家入駐墨脫,開始試種白肉枇杷。一開始找到平措的時候,平措擺擺手謝絕了。原來,早年當地政府也曾引種過枇杷,通過資金補貼引導村民發展庭院經濟,利用房前屋后空間種植。但效果不盡如人意。
“品種老化,品質差,不適應市場需求;管理跟不上,技術落后,有的果樹長期失管,長到了六七米高。”福建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副研究員姜帆以福建省科技特派員的身份來到墨脫,后自愿申請掛職。姜帆說,經過產業把脈,福建專家團隊為當地量身定制了一套栽培方案:對老樹進行高接換種;依托早年發展的萬畝茶園套種嫁接苗。
然而,計劃實施起來比想象中困難得多。“能不能種得活?種活了能不能結果?結果了賣不賣得掉?”平措發出了“靈魂三問”。
為了打消群眾顧慮,姜帆和團隊成員走村串戶,一家家敲開村民家門,誰家愿意種就定為試點,從福建運來穗條和苗木,請來熟練工,一步步做給他們看,手把手帶著他們做。但他慢慢發現,當地一些群眾還存在“等、靠、要”思想,接受新理念新技術過程慢,發展農業依然靠天吃飯。
穗條嫁接后,要及時抹去底部砧木上的新芽,以保證營養集中供應,部分群眾置若罔聞;新苗定植后,要澆定根水,部分群眾說是多此一舉,老天肯定會下雨,結果成活率上不去;挖大坑施基肥要充分拌勻,有的農戶甚至連有機肥的包裝袋都懶得解開……
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姜帆既當導師,又當監工??油诘脡虿粔虼髩虿粔蛏?,水澆得透不透,疏花疏果到不到位……事無巨細,全程查驗,驗收不合格就重新來過。
與此同時,姜帆開始選拔培訓技術帶頭人,就地發展一支帶不走的鄉土技術人才隊伍。當地認定的村級科技特派員、科技專干、村干部、有發展產業意愿的村民,都是姜帆的發展對象。他們要接受嫁接、水肥管理、拉枝修剪、花果調控、病蟲害防治等全流程技術培訓,還要經歷嚴格的考核。經過層層選拔與淘汰,9名核心技術骨干脫穎而出。
平措就是其中一員。2022年,他所在的地東村,300株老枇杷樹全部完成了高接換種,并在3.4畝茶園中示范套種新苗63株。2023年開春,其中的7株小苗在定植1年后,結出了14串“三月白”白肉枇杷。
當地特意召開了一場品鑒會。墨脫縣領導、縣直主要部門負責人、村鎮代表現場品鑒“開春第一果”?!肮蟆⑷夂?、汁多、蜜甜回甘、肉質細膩?!庇捎谌硕喙?,只能“一個果分八瓣吃”,但源自福建、在墨脫落地生根的白肉枇杷新品種依然“驚艷”全場。
這也給了更多農戶信心。第一年試種成功后,更多村民加入了試種白肉枇杷的隊伍。平措所在的地東村,也充分利用8畝多閑置土地,擴種170多株枇杷樹。
枇杷產業有了內生動力
剛剛過去的2023年,墨脫白肉枇杷種植漸成規模。全縣1萬多株老樹完成了高接換種,茶園套種新苗2.8萬多株,同時還培育了兩家本土種苗生產合作社,可以實現枇杷嫁接苗本地供應。
更讓姜帆欣慰的是村民觀念的變化。
“他們逐漸意識到,農業要高產增效,離不開現代科技助力與精細化管理?!苯f,以往上門開展技術指導,村民愛答不理,“推一把,走一步”?,F在不同了,接受了現代農業洗禮的村民從“要我干”轉向“我要干”。專家一來,他們便主動圍上來,“你看我這嫁接口削得對不對,坑挖得標不標準”。有時還有令人驚喜的創新。在坡度較大的地方,村民搬來長條石,在枇杷樹四周圍一圈,以減少水肥流失。
逐漸成長起來的技術骨干,不僅自己干,還帶著鄉親干。
結束福州之行后,德興鄉德興村村民布瓊成了可以獨當一面的帶頭人。他腦子靈光,學技術上手快,但以前只會做、不會說,一發言就卡殼。如今,他已經可以獨立到多個村莊為其他村民提供技術指導了。
眼下,墨脫正探索打造“三地一鏈”高原亞熱帶特色產業。其中的“一地”,指的就是“高原枇杷產業先行地”。按照計劃,當地將發展白肉枇杷1萬畝,實現過億元年產值。為此,墨脫縣先后與福建省農科院6個研究所簽訂11份技術服務協議,全產業鏈推動白肉枇杷產業高質量發展。
越來越多的現代農業理念與技術落地,讓墨脫白肉枇杷產業有了更足的內生動力。
福建省農科院與墨脫縣共同成立墨脫縣亞熱帶經濟林果高質量發展專家工作站。福建省農科院協助引進中國工程院院士喻景權的新能源智能栽培技術在墨脫落地。由于當地電力供應不穩定,發展水肥一體化等設施農業面臨現實困境。這套技術則能充分利用光伏發電、高低落差等自然條件,解決枇杷智能化栽培中的供能問題。
在福建省農科院助力下,墨脫還與福建省經緯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搭建了國內首個數字果業(枇杷)平臺。在不遠的將來,墨脫的每一株枇杷果樹都將擁有自己的“身份證”,實現枇杷從果園到消費者手中全程可追溯。同時,果農遇到生產難題,足不出戶,一鍵就能尋求全國專家在線答疑解惑。
墨脫枇杷種質資源豐富,是野生枇杷橢圓枇杷的原產地。福建省農科院在此建成了全國第一個國家枇杷野外觀測科學研究站墨脫分站。分站將承擔枇杷種質資源收集、鑒定、評價等科研任務。
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墨脫白肉枇杷即將迎來又一輪采收。隨著白肉枇杷即將實現量產,姜帆正與當地共同思考產業下一步發展計劃:如何統一打造墨脫早熟白肉枇杷品牌;如何做好品質管理,實現標準化生產;如何開拓銷路,讓墨脫枇杷進入更廣闊的市場;如何與當地文旅產業相融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