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一出原汁原味的西藏節目,如古老的藏戲、現代歌舞、小品節目等,猶如走進了西藏歷史和文化的長河深處,令人回味無窮。而這些節目的創造和表演者,不僅有專業文藝院團的工作者,還有很多基層業余演職人員。特別是一些基層藝術團隊,以傳承和發展西藏傳統表演藝術為己任,進行還原并加以創新,讓農牧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豐富的“文化大餐”。
拉薩市城關區娘熱藝術團:
三代人只為一個心愿
拉薩市城關區娘熱藝術團成立于20世紀70年代,當時稱為娘熱鄉藏戲隊,最初只是娘熱鄉下屬的一個藝術團體。
該藝術團早期曾因資金問題瀕臨解散,藝術團創立人、首任團長格龍極力規勸演員們不要解散,并將自己的工資分給大家。就這樣,在艱苦的環境下,大家白天務農,晚上加班排練、演出,堅守著自己的初心。漸漸地,藝術團發展得越來越好。
1994年至1999年,格龍出資100多萬元在娘熱鄉建起藏戲排練場,還購置了演出服裝和樂器。2000年,格龍把多年來藝術團演出賺到的錢和自己家中所有的存款,全部投進了藝術團,在藝術團原址上新蓋兩層樓房,購置揚琴、六弦琴、小號、鼓、笛子等樂器,藝術團終于有了一個屬于自己的“家”——寬敞明亮的排練廳、辦公室和廚房。
多年來,娘熱藝術團以繼承和發展藏戲為己任,每年都會為群眾開展義務演出。表演的節目既有古老的藏戲,又有現代歌舞,還有朗瑪堆諧、羌姆等舞蹈,深受群眾的喜愛。
與此同時,該藝術團還在傳統藏戲表演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以當代現實生活為題材,創作編排了一系列短小精悍、充滿人文關懷的小品,讓群眾在歡笑中開闊眼界、增長知識。
格龍的兒子、中國西藏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米瑪,是城關區娘熱藝術團的第二任團長。
米瑪從小就熱愛藏戲,他說,即使小時候家里十分拮據,父親依然堅守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這讓他深受感動。父親去世后,米瑪接管了藝術團,并將此視為家族使命,努力使之發揚光大。
目前,該藝術團還制作了八大藏戲舞臺劇和傳統劇的光碟,讓廣大喜愛藏戲的觀眾足不出戶就可以在家觀看八大藏戲。
現在,娘熱藝術團的演員由過去的18人發展到現在的53人,年齡最大的45歲,最小的14歲。他們不僅能演繹《卓娃桑姆》《文成公主》《蘇吉尼瑪》等八部經典藏戲,還自編自導推出《牦牛舞》《孔雀舞》等一系列不同藝術形式的歌舞劇目。
米瑪的兒子旦增羅布說,希望未來能將娘熱藝術團打造成“藏戲基地”,將藏戲最大程度還原并加以創新,讓更多人了解藏戲、喜愛藏戲。
該藝術團成立至今,幫助近200人解決了就業問題,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日喀則市康馬縣藝術團:
像“烏蘭牧騎”一專多能
“烏蘭牧騎”一詞來源于內蒙古,蒙古語原意為“紅色的嫩芽”,寓意其“小而全”的特點——往往一個馬背上就能馱下所有演出道具,一個演員就能完成吹、拉、彈、唱、歌、舞等全套演出。
在日喀則市康馬縣,也曾有這樣一支演出隊——康馬“烏蘭牧騎”文藝隊。創建之初,該隊人數少、隊伍小,但是隊員們可謂是一專多能,十來名演藝人員就能演出一臺有聲有色的節目。該隊的演員們常年活躍于農牧區老百姓中間,他們創作并演繹出一大批優質的文藝節目,既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又真正實現了寓教于樂的目標,在當地廣受群眾歡迎。
如今,30多年過去了,昔日的文藝演出隊早已正式更名為康馬縣藝術團。但這支隊伍穿越歷史風云,依然保持著初心本色和對藝術的奉獻精神。
康馬縣藝術團團長洛桑介紹,康馬縣藝術團現有老、中、青三代,共26名演職人員,每個人都是“一專多能”,有的演員還獲得多項國家級、自治區級榮譽。他說:“我們常常可以自編自導自演出一臺融吹、拉、彈、唱、歌、舞等于一體的優質文藝節目,里面既有傳統藏戲,也有現代歌舞、曲藝等節目,還有康馬獨有的《嘎拉諧欽》《南尼果諧》等文藝精粹,這些節目深受大家歡迎。”
洛桑說,更為難能可貴的是,藝術團全體創作人員具有與時俱進的先進意識,大家以傳統的歌舞曲樂等藝術表現形式作為載體,表演的內容始終緊跟時代步伐,這對于傳承傳統文化、宣傳時代精神和先進思想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雖然這個藝術團規模不大,但是我們付出了很多心血,也取得了一些成績。30多年來,我們獲得的集體獎項和個人榮譽掛滿整面墻壁,這就是最好的證明。”洛桑說。
阿里地區措勤縣藝術團:
在家門口享受“文化大餐”
隔三差五就為大伙帶來一場精彩紛呈的演出,讓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多彩,這是多么開心的事情!阿里地區措勤縣藝術團就是這樣做的。
措勤縣藝術團的成立要追溯到2007年。
2007年,措勤縣藝術團還是一個只有9名演職人員的縣級文工團。2010年,在措勤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措勤縣藝術團正式成立。自2018年6月以來,先后赴陜西、重慶、成都等地參加各類文藝演出,《天邊牧人》《金色彈舞》等節目還被入選到央視。
近年來,措勤縣藝術團精心編排了許多接地氣、有溫度、高品質的舞蹈和語言類節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緊扣當地的生活和變化,創作了《金色彈舞》《黨的恩情》等30余部貼近群眾的文藝作品,把它們送到了措勤縣的各個村,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文化大餐”。
措勤縣藝術團團長頓珠介紹,措勤縣藝術團現有演職人員22人,每年會到學校、部隊等地開展送文藝下鄉演出。他說:“我們通過音樂和舞蹈等方式,為牧區文化發展注入生機和活力。”
在頓珠看來,藝術團要發展,不僅要緊密結合時代的發展,還要貼近百姓生活,更要有所創新。
“今后,我們將繼續提升藝術品質,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和得天獨厚的地域特色來打造更多優秀的文藝精品,更好地服務基層文化建設。”頓珠說。
多年來,這些藝術團為各地農牧民帶去藏戲、話劇、歌舞等文化演出,極大地豐富了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