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路、一面墻、一間屋……這些看似平常的基礎設施,卻在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各縣(區)悄然發生著新變化。
干凈整潔、美麗宜居,是廣大人民群眾對鄉村最樸素的向往和追求。今年以來,昌都市堅持以浙江“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以垃圾處理、污水治理、“廁所革命”、人畜分離等為主攻方向,加快補齊農村環境短板,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助力實現鄉村生態振興。
“這幾年村里的變化很大,水變干凈了,路變寬敞了,房前屋后的垃圾也不見了,環境變得干凈整潔,文化廣場也建好了,住在村里很舒心。”談起村子里的變化,卡若區城關鎮達榮村村民巴姆喜笑顏開。
2023年以來,昌都市建立縣、鄉、村三級一把手抓垃圾治理的聯動機制,將生活垃圾治理與鄉村振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一同研究、部署和考核。實施垃圾分類村莊272個、垃圾集中收集點村莊968個、配置轉運車輛1204輛,發動農牧民群眾投工投勞5.98萬人(次),累計清理農村生活垃圾2674.06噸。同時,因地制宜選擇符合本地實際的農村生產生活垃圾處理方式,分區分類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已完成農牧區生活污水治理村莊60個、農牧區生活污水亂排亂放得到管控村莊334個。
“建立‘人入社、牛入圈、地流轉、勞轉移、適度規模化養殖、合作社經營’的新的牦牛養殖模式,解放牧區勞動力,使其參加合作社管理,或外出務工,既能實現牧民務工增收,又能實現入社家庭分紅,為我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宜居宜業和美村莊建設、牦牛產業全產業鏈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江達縣鄉村振興局工作人員說。
據初步統計,為持續改善昌都農牧民群眾的居住環境,降低人畜共患疾病的風險,不斷提升農牧民群眾生產生活品質,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截至8月4日,昌都市已完成人畜分離改造10200戶,人畜分離率達64.22%,提升了8.25%。待今年人畜分離任務完成,全市人畜分離率將提升14.1%,達到70.07%。
“以前都是農村人憧憬城市,現在輪到城里人向往鄉村。”今年“十一”長假期間,昌都市市民卓嘎帶著家人來到了類烏齊白瑪嶺溫泉休息,而后去了長毛嶺國家級馬鹿自然保護區。“如今的鄉村不僅道路變好了,顏值、內涵也都越來越高了,怎么能讓人不向往呢?”卓嘎感慨地說。
農村實現“高顏值”,并非淺止于環境優美、風景秀麗,而是一場從環境到生產,再到生活、生態的深層次變革。昌都市按照“先易后難、鄉鎮所在地、公路沿線”的工作思路,不僅注重實現生態環境優美、村容村貌整潔、基礎設施完善、特色風貌彰顯,還要推動村民生活富裕、公共服務健全、特色產業發展、鄉風文明質樸。
康沙村村委會主任普布告訴記者:“2023年,我們康沙村的變化可謂是翻天覆地,房屋不僅得到維修、美化,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老百姓通過兼職,又多了一份收入來源。如今,寬且新的馬路通到了家家戶戶門口,群眾再也不用擔心下雨天走泥濘的土路了。”
逐夢沃野繪畫卷,和美鄉村看今朝。如今的昌都,一個個有產業、有顏值、有活力、有福祉的美麗宜居示范村莊正在崛起,一幅幅有山有水、有形有魂、有景有田的生動圖景正在徐徐展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