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18年里,楊樂堅持把論文寫在廣袤的高原大地上,從一名“西部計劃”志愿者,成長為主持國家重點項目課題的科研工作者。
2023年,楊樂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今年41歲的楊樂現任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副所長,長年從事高原珍稀野生動物的調查監測和研究保護工作,野外調查的足跡遍布西藏每一個縣區,每年行程近2萬公里。
深入森林草原、踏勘荒涼無人區,風餐露宿、陷車拋錨是他科研路上的家常便飯。但楊樂卻甘之如飴:“我們的工作是用科研為野生動物保護提供支撐,只有在第一線,通過調研才能明確野生動物需要什么,也才能夠更精準地設計相關措施。”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主要棲息在海拔2500米至5000米的高原、草甸、沼澤地帶,是世界15種鶴類中唯一的高原鶴類。自2007年以來,楊樂對西藏越冬黑頸鶴開展10余次全區范圍的冬季調查,圍繞黑頸鶴的集群模式、警戒行為、人為干擾等進行專門研究。
楊樂說:“黑頸鶴是高原旗艦物種,保護好黑頸鶴這個支點,可以對高原上其他野生動物乃至整個生態系統的保護產生輻射和帶動效應。”通過多年的研究成果,楊樂翔實記錄黑頸鶴分布數據,為相關職能部門做好黑頸鶴保護工作提供了重要決策依據。
西藏某些偏遠地區交通不便、高寒缺氧,但也成為了野生動物的天然保護屏障。
人跡罕至的野外,在楊樂看來卻是“心之所選,情之所鐘”。多年來,他率領團隊陸續發現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黑鸛、彩鹮、寶興鹛雀等10余種鳥類在西藏的分布,充實了西藏東南山地、藏北湖盆區、雅江河谷等多個地理單元鳥類多樣性的資源調查。
“隨著不斷填補多個高原典型生態區生物多樣性的本底空白,不僅讓野生動物保護工作更加科學有效,今后相關人員開展科研項目也將變得更加精準。”楊樂說。
作為西藏科研工作者的代表,楊樂還參與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工作,持續監測雅魯藏布江、色林錯、納木錯等重要濕地繁殖與越冬的水鳥,首次匯編了《西藏濕地水鳥名錄》。并先后主持國家重點研發項目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自治區科技重大專項等科研項目和課題10余項,以研究成果服務西藏推進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創建工作。
“用自己的一份力量讓高原生靈和諧相處、生生不息,我堅信西藏高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未來可期!”當好美麗西藏高原生靈“守護人”,楊樂信心滿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