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自治區文物局黨組的正確指導下,在各兄弟單位的無私支持下,西藏文物考古工作人員克服疫情影響,堅守田野一線,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通力協作,開展了一系列文物保護、文物考古、文物調查等工作,持續以高昂的熱情為西藏的文物事業舔磚加瓦。在此,我們共同回顧和總結2022年度西藏文物考古工作新進展、新成果。
4月2日、3日舉辦了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2022年西藏文物考古成果公眾分享報告會”,此次文物考古成果公眾分享報告以線上和線下結合方式進行,有近200名專家學者和業務人員參與,41名學者向大會展示交流了相關科研成果。
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李林輝所長主持會議
西藏自治區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處許少國處長致辭
專家學者與會代表合影
01
青藏高原東部巖畫新發現
發言人:李永憲
?。ㄋ拇ù髮W考古文博學院 教授)
內容摘要:
簡要介紹了近年來在青海省玉樹州通天河流域,西藏自治區昌都市的察雅縣、江達縣、林芝市的察隅縣,四川省甘孜州的石渠縣、德格縣、道孚縣、新龍縣、爐霍縣、丹巴縣、康定縣、理塘縣和阿壩州的馬爾康縣、小金縣及涼山州的冕寧縣等青藏高原東部地區發現的近20處巖畫遺存。從巖畫的海拔高程、遺存形式、制作技法、圖像內容等方面觀察,他們中既有與青藏高原高海拔牧區巖畫的共性,也有向農林地理區轉化的特征,大致年代處于西藏“早期金屬時代”到吐蕃時期(或更晚)之間,體現了青藏高原與橫斷山區之間早期游牧文化的交流互動。
02
中西文化的交匯
——唐朝墩古城遺址考古發現的啟示
發言人(線上):魏 堅
(中央民族大學 教授)
內容摘要:
唐朝墩古城遺址位于新疆昌吉州奇臺縣城東北部,東鄰水磨河,西、南、北三面緊鄰縣城居民區。城址西距唐北庭都護府遺址約30公里,南距漢代疏勒城遺址約40公里,地處天山東段博格達山與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之間東西交通要道之上。2013年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朝墩古城始建于公元7世紀上半葉的唐代早期,至14世紀逐漸廢棄,主要歷經了唐、高昌回鶻和蒙元三個時期。2018~2022年,中國人民大學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與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唐朝墩古城遺址開展了連續5年的考古發掘,在基本厘清城址布局結構和年代序列的基礎上,清理出唐代經高昌回鶻時期至元代的各類遺址,包括帶有圍墻的唐代院落遺址、羅馬式浴場遺址、佛寺遺址、景教(東方敘利亞基督教)寺院遺址等。出土了大量的不同時期遺物,印證了天山北麓自唐代至元代多民族融合、多宗教共存、多文化兼容的歷史事實,更為研究和闡釋絲綢之路上東西文化交流、多民族融合的大一統格局形成和發展歷程等問題,提供了生動而堅實的實物材料。此次發現為我們探討公元10~13世紀天山北麓的城市生活景象提供了資料與依據,也為我們透物見人,從社會史的角度考察當地多民族大一統格局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線索。
03
5100年來青藏高原人群的遺傳演化史
發言人(線上):付巧妹
?。ㄖ锌圃汗偶棺祫游锱c古人類研究所 研究員)
內容摘要:
本報告將重點介紹針對青藏高原人群展開的最大規模、系統性古基因組研究。研究通過捕獲、測序和解析青藏高原整個地理區劃近30個遺址距今5,100年以來人群的89例古基因組,得以追溯青藏高原早期居民的來源,繪制出該地區五千年來人群的動態演變及內外交流互動的復雜歷史圖景。
研究發現,自5,100前至今的青藏高原人群中,廣泛存在著一種獨特的高原遺傳成分,其中約20%的遺傳成分來自某未知的古老人群,約80%的遺傳成分與中國北方距今9,500-4,000的人群相關。這表明青藏高原獨特的遺傳成分早在5,100年前既已形成,且具有長期的遺傳連續性;其形成可能與新石器時代中國北方人群的擴張,及由此驅動的人群遷徙和混合相關。至少在2,500年前,青藏高原在不同地區出現了明顯的群體結構,分為東北部、東南部和西南部的三大主要人群,該結構在現今高原人群中仍有很大程度遺留。
04
2022年西藏曲水溫江多遺址
考古發掘與調查收獲
發言人:張 博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 副研究員)
內容摘要:
2022年,溫江多考古隊對遺址西南塔北側塔基、東北塔基址進行了清理發掘,對遺址中區西部地層進行了解,對遺址南部五峰山部分區域進行了調查。發掘面積520平方米,出土磚、瓦、陶、石、骨、鐵等各類遺物標本100件。西南角和東北角兩座佛塔均發現了上下疊壓的早、中、晚三期塔基,兩座塔基的平面形制和規格基本一致,均為平面呈多折角“亞“字形,土石結構塔基,邊長均長約18米。遺址中區西部T0905探方內清理出墻址2處,臺基1處。兩道墻址一為南北向夯土墻,一為東西向石墻,均位于④層下,與晚期塔基為同一時期。臺基1位于⑥層下,北部為一道東西向石砌臺基,內部(南)為五花墊土層,與早期佛塔為同時期。調查工作在五峰山頂發現修行洞、修行點、小型塔基等共8處,在山北麓發現依山修建的具有一定規模的房居址、大型佛塔基址等共5處。
本年度基本厘清了西南、東北兩座佛塔的始建、維修和復建等分期關系,確定了西南塔早期塔基為溫江多遺址早期建筑遺址,大量使用琉璃質磚、瓦等建筑材料為其重要特點。遺址西區探方內發現的墻址、房址,以及五峰山北麓調查發現的修行洞、居址等重要遺跡,為了解溫江多遺址整體布局、不同時期的寺院結構提供了重要線索。
05
西藏康馬縣瑪不錯遺址
2022年度考古發掘
發言人:夏格旺堆
?。ㄎ鞑刈灾螀^文物保護研究所 副所長/研究員)
內容摘要:
瑪不錯遺址位于西藏日喀則市康馬縣嘎拉鄉駐地東北面的瑪不錯湖濱,2019年由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人類活動歷史及其影響科考分隊首次發現該遺址。2020至今,開展了三個年度的考古發掘。瑪不錯遺址是西藏中南部唯一一處距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對于認識西藏腹心區域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2022年度,繼續在I區南部的山坡、北部湖濱階地北面區域開展了考古發掘工作,發掘總面積300平方米。在I區北部清理12座墓葬,5座灰坑、8個柱洞、3個活動面等遺跡;I 區南部清理出9座墓葬,其中7座基本完成清理,2座墓葬剛清理至開口處,2個石構遺跡,1座沙坑,3個火塘等遺跡。本年度發現的墓葬形制除了有往年常見的石棺墓外,豎穴土坑墓的數量有所增加,新發現了石室墓類型;葬式以俯身抬頭直肢葬、二次撿骨葬為主,新發現了側身曲肢葬、仰身抱胸直肢葬等類型;葬具有木質葬具。遺址發掘獲取陶質、石質、骨質、木質、玉質、貝飾等各類遺物1004件/袋,采集各類分析樣品184份。
06
夏達錯遺址2022年度的發掘
發言人:呂紅亮
?。ㄋ拇ù髮W考古文博學院 教授)
內容摘要:
夏達錯遺址位于阿里地區日土縣夏達錯湖泊北岸,為一處全新世早期的狩獵采集曠野遺址。2022年度,四川大學、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聯合考古隊對夏達錯遺址開展第二次主動性發掘,共揭露100平方米。本次發掘在既往舊石器遺址標準發掘方法上,將每個方格繼而分為四個象限作為篩土單位,并選用更細的0.25厘米孔徑篩網篩選,以最大限度收集全部出土物并記錄空間信息。
此次發掘地點共有三個文化層,本年度已完成第一文化層的發掘,其深度約50厘米。在這一層中,共發現5處結構清晰的火塘,出土遺存主要包括石制品、動物骨骼、木炭、燒石,并發現骨針2件。石制品均為打制石器,包括細石葉技術產品以及普通石核-石片技術產品。本次工作還在夏達錯北岸二級階地范圍內進行了較全面的考古調查,并發現兩處保存較完好的堆積。
經過本年度的考古工作,我們對夏達錯北岸遺址分布、遺址性質有了進一步了解。夏達錯北岸的狩獵采集遺址并非孤立,而是呈多點散布狀。與此同時,夏達錯遺址保留了狩獵采集者技術與生活歷史性變化的證據,這種連續完整的曠野遺址在剝蝕嚴重的干旱地區較為罕見,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夏達錯遺址為西藏西部地區文化內涵最復雜、保存堆積最完整、豐富的全新世時期狩獵采集曠野遺址,對于探究細石器技術分布擴散、高海拔適應、青藏高原全新世早期的狩獵采集者等問題提供重要線索。
07
西藏梅龍達普和各聽遺址
2022年度考古發掘
發言人:張曉凌
?。ㄖ袊茖W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副研究員)
內容摘要:
各聽遺址發現于上世紀80年代初,錢方、吳錫郝、黃慰文和劉景芝等先生先后進行過研究。遺憾的是,該遺址石制品均采集自地表,缺乏明確的地層。經過兩年的區域調查,經國家文物局批準,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于2022年對各聽遺址進行了正式發掘。
2022年度發掘中,在第6地點發現了出土于原生地層的石核-石片技術傳統文化遺存,并對發掘剖面進行了系統的古環境樣本和光釋光年代樣本采集。該項工作為探明舊石器時代人群在該區域的活動歷史提供重要材料,為構建各聽遺址的年代學框架和古環境背景打下堅實基礎。
除了石核-石片技術產品,在第5地點還發現了細石葉技術產品的文化遺物。第5地點的試掘雖然暫未獲得理想的石制品埋藏層位,但在地表采集的大量石制品,為研究其技術特點和文化面貌提供基礎。這項工作擴充了各聽遺址的文化內涵,將為更明確地討論不同時期人群在色林錯流域的遷徙交流提供基礎。
各聽遺址是青藏高原腹地羌塘高原首次發現有明確地層堆積的石核-石片技術的遺址,面積廣大、石制品豐富。除了各聽遺址,在色林錯沿岸還存在眾多的石核-石片技術產品和細石葉技術產品,這表明色林錯沿岸在史前時代是古人類活動是非常頻繁的,其過程也是比較復雜的。不同技術人群在此交流、碰撞和消長。
08
西藏昌都比果哇遺址
2022年考古發掘主要發現
發言人:馮雙元
?。▏椅奈锞挚脊叛芯恐行?副研究員)
內容摘要:
比果哇遺址位于昌都市察雅縣吉塘鎮亞許村比果哇自然村,地處瀾滄江支流色曲南岸二級臺地。遺址西南高,東北低,海拔高度3100余米。遺址發現于2012年,2021年7月,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聯合西藏文物保護研究所對遺址進行了調查,發現用礫石與紅燒土砌成的墻體1條,并發現大量木骨泥墻紅燒土塊。
2022年,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聯合西藏文物保護研究所、昌都市文物保護研究所對遺址進行了發掘,此次發掘采用傳統考古與多學科相結合的方式,發掘面積計200平方米。發現主要遺跡有房址2座、灰坑2座、護坎1條、石墻1條,出土數十件石器、陶器、骨器等標本以及一定數量的動植物樣品。石器分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兩種,打制石器有刮削器、砍砸器、砸擊器、石杵以及數量較多的細石器,包括石核、石葉、邊刮器、端刮器、凹缺刮器等;磨制石器有雙孔石刀、單孔石刀、石環、石璜、璋形器等;骨器有骨錐、鋸齒狀骨器等;陶器有花邊口沿罐、高領鼓腹罐、陶缽等;紋飾有繩紋、籃紋、斜線三角紋、附加堆紋、剔刺紋、指甲紋等,有數量較少的磨光陶片。夾砂陶占絕大多數,只有極少量的泥質陶。陶色以紅褐陶為主,有少量的灰陶、灰褐陶、灰黑陶。動物標本種類包括哺乳類、鳥類。哺乳類骨骼占絕大多數,其中又以偶蹄類的??婆c鹿科動物為主,可辨種類有羊、獐子、喜馬拉雅旱獺等。另有少量嚙齒類動物骨骼標本。植物種子數量普遍較少,目前發現了粟、黍兩種農作物,粟的數量和出土概率都高于黍??墒秤霉麑嵎譃樾雍伺c桃核兩類。
通過與卡若遺址、小恩達遺址出土石器、陶器、骨器進行對比,初步推測比果哇遺址的年代為卡若文化晚期,距今4000年左右。此次發掘豐富了我們對卡若文化的認識,對建立卡若文化譜系、深入探討本地區考古學文化與內地考古學文化交流具有重要價值。
09
山南乃東區結桑墓地
2022年度考古發掘
發言人:扎西次仁
?。ㄎ鞑刈灾螀^文物保護研究所 文博館員)
內容摘要:
結桑墓地位于西藏自治區山南市乃東區結巴鄉格桑村一組西北方的象山東麓山腳處。該墓地由西藏自治區文物普查隊于1984年發現,當時清理了3座墓葬。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22年7月至8月,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與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單位組成聯合考古隊對該墓地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300平方米,清理墓葬40座。這批墓葬類型多樣,以土坑石室墓為主,另有洞室墓、石板墓和土坑墓。墓地內的墓葬方向基本一致,存在小聚集的特征,表明該墓地應有一定規劃,并且已經形成了相應的喪葬傳統。隨葬品較少,主要出土于洞室墓,包括陶器、石器、鐵器、銅器和料珠等;其中陶器最多,形制特別,具有鮮明的區域特色。這批墓葬的葬式亦比較一致,主要為屈肢葬。根據測年數據,結合地層關系、墓葬形制和隨葬品等信息,可初步將墓地年代分為三期:第一期為公元前13世紀末—公元前10世紀后期;第二期為公元前4世紀—公元前1世紀;第三期為吐蕃時期(公元7世紀左右)。結桑墓地是西藏腹心地區近年來經科學系統發掘的一處重要的史前墓地,其發現表明早在商周時期西藏中部地區應該已經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文化區,這對構建西藏中部的考古學年代框架和文化序列,探索吐蕃文明起源等歷史問題具有重要的價值。
聲明:請不要引用會議報告內容作為研究參考文獻,以正式出版成果為最終依據。
4月2日上午: 互 動 環 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