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開耕好時節。按照西藏農業傳統,3月16日,即藏歷1月24日,作為藏歷歷法書上適宜春耕春播的良辰吉日,高原各地廣泛舉辦春播開耕活動。
早上九點半,達孜區唐嘎鄉唐嘎村8組的村民身著節日盛裝,帶著儀式上播撒的種子來到了開耕現場;早上11點,能歌善舞的婦女站成一排,吟唱著吉祥的歌曲,村民們則為唱歌的婦女和即將耕種的男女敬獻哈達、切瑪、青稞酒。
唐嘎村地處拉薩河上游,以發展農業為主,耕地面積有8000多畝。2022年村集體收入達83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4953元。
開耕現場,村民準備已久的一輛輛大型現代農機在田野里排列整齊。沿襲千年的“二牛抬杠”農耕方式已基本退出舞臺,成為開耕儀式現場的一種祈福形式。耕作的方式變了,祈福的傳統還在。過去系在耕牛身上的五彩哈達和花束,如今披在了拖拉機的車頭,牛角上頂著的紅纓穗移到了拖拉機的兩側,掛在牛脖子上叮鈴作響的鈴鐺安置在了拖拉機的車頭下方,高原春耕的傳統形式延續到現代機械化農業中。
開耕儀式開始后,在村民們的注目下,頭戴藏式金花帽、身穿氆氌藏裝的村民扎西次仁,駕駛著自家剛買的拖拉機,犁開了新春的第一犁。另一位婦女緊隨其后撒下了今年的第一粒種子。
“我們家有20多畝耕地,原有的小型四輪拖拉機已經不能滿足現在的耕地需求了,今年花了8萬多元買了一臺帶液壓翻轉犁的拖拉機,相信今年也一定會有好收成。”扎西次仁高興地說,“我們在村委會的統一組織下成立了農機合作社,實現了耕、種、播、收全程機械化,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現在村里剩余的勞動力可以外出務工增加收入。”
隨后,40多名村民駕駛著拖拉機排隊開始春耕春播。拖拉機手們一會兒盯著前進的方向,一會兒向后看著翻耕起的黃土,婦女們也緊隨其后,撒出青稞、冬小麥、豌豆等種子。
伴隨著“突、突、突”的拖拉機聲,村民們聚在耕作的田地里,一邊拿著手機錄著視頻,一邊高唱著“嗦、嗦、嗦,拉索啰”。大家共同期盼著春播萬顆粒,秋收滿糧倉。
據了解,近年來達孜區通過農田土質改造、水渠灌溉改造等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種植的冬小麥、青稞等農作物畝產量已提高了200斤。“藏歷新年過后,我們就在田間忙碌起來,為今年的春耕提前做好各項準備工作。今年,這里將繼續推廣‘藏青2000’‘喜馬拉22號’等青稞良種,后期我們還將提供病蟲草害防治、施水、施肥、收割等技術服務。”達孜區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扎西頓珠介紹說。
高原大地,春潮涌動。在墨竹工卡縣唐加鄉莫沖村,村里的老百姓早已身著節日盛裝,齊聚田間地頭,舉行盛大的春耕儀式。數百名村民聚在田間地頭,熱鬧的景象引得路過此地的人們紛紛停車觀看。
儀式開始時,指揮的人發出號令,數十名婦女有序地撒著種子,早已整裝待發的150輛拖拉機排成一條長龍,在田地里開始耕地。
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莫沖村傳統的農耕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二牛抬杠”到拖拉機再到如今130馬力的深松機,社會生產力不斷得到發展,農業經營方式從粗放式經營轉變成集約化經營,經營主體也從農戶發展成村集體。
開耕儀式,這個高原農家人代代相傳的習俗,如今已然變成西藏農耕文化的一張名片。在這春播時節,農人們把春天的希望和種子一同播進沃土,用智慧和汗水澆灌又一個沉甸甸的豐收年。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