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青年工作,親切關懷青年成長成才,引導廣大青年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今日起,本報推出“奮斗者·正青春”欄目,充分聚焦在區黨委的關心帶領下,西藏自治區青年在“建設美麗幸福西藏 共圓偉大復興夢想”的火熱實踐中勇于追夢、勤于圓夢的奮斗歷程,全面展現廣大青年為推動“四個創建”“四個走在前列”不懈奮斗的青春擔當,生動講述當代西藏青年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的奮斗故事。敬請關注。
“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六月下大雪、四季穿棉襖”,這是那曲市雙湖縣的真實寫照。
可就有一位郵政人,在這樣自然條件惡劣的地方,默默堅守了15年,被雙湖的牧民群眾親切地稱為“雪域信使”。
她,就是全國勞動模范、雙湖縣郵政分公司原總經理、現中國郵政集團公司西藏自治區機要通信局職工益西卓嘎。
“我是郵政所第三名員工”
2005年,益西卓嘎通過招聘,成為當時尼瑪縣雙湖地區郵政所的一名臨時工,“我是郵政所的第三名職工,當時所里只有兩名年齡較大的老員工,服務著雙湖7個鄉鎮。”益西卓嘎回憶當時的情景,還歷歷在目。
“營業廳內陳設簡陋:一個辦理業務的柜臺、一張堆放郵件的桌子和一把椅子,再沒有別的東西了。”益西卓嘎說。
辦公條件不好,還需面對生活的不便。益西卓嘎回憶說:“那時候,我住的是從電信公司借來的一個雜貨間,吃水要等運水車送過來,或者到10公里外的河里去打,飯菜就是糌粑、牛羊肉和土豆、白菜等‘老三樣’,沒有新鮮的綠葉菜。”
面對艱苦條件,“說實話,當時我有些猶豫,要不還是回老家吧?”益西卓嘎說,但離別時,同為郵遞員的父親的叮囑,迅速涌上她心頭:“郵遞員是牧區群眾與外界溝通的重要渠道,責任重大,在崗位上就要好好干!”
隨后的日子里,益西卓嘎時刻用父親的話勉勵自己,再苦再難都再沒打過退堂鼓。
剛到崗,益西卓嘎就發現,因為老員工不識字,雙湖地區郵政業務還僅限于報紙征訂,郵寄等業務幾乎為零。
于是,她上班的第一件事,并不是熟悉業務,而是教同事認字。
“便民惠民業務不斷拓展”
慢慢地,工作時間久了,僅有初中文化的益西卓嘎發現自己儲備的知識不夠用了。于是,每天下班后,她都會主動學習到凌晨一兩點。
同時,因受學歷限制,益西卓嘎臨時工的身份也一直轉不了正。“于是我報考了那曲職業技術學校,平時工作后自學,周末就上那曲地區參加考試。”
2013年,雙湖縣成立后,急需人才,益西卓嘎抓住機會,從當時的20多名臨時工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名正式帶編的郵遞員。
這只是一個起點。雙湖縣的成立,對郵政業務范圍和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時代在發展,越來越多的郵政業務需要在網上處理。我自己在計算機刊物上學習知識,硬啃五筆輸入法,熟悉網上業務。”益西卓嘎告訴記者,“我一下班就鉆進房子學習,顯得跟周邊人、環境有些格格不入。當時還有人取笑我‘你一個初中生難道還想上本科’。”
“為什么初中生就不能上本科!”益西卓嘎不服輸的勁兒上來了。2015年至2018年,她順利考上石家莊郵電學院函授班(大專學歷)并畢業。2018年,又通過了石家莊郵電學院本科班的考試,目前,除計算機結業考試錯過時間外,其他科目均已結業。
得益于益西卓嘎的努力,雙湖縣郵政所業務也有大幅拓展。“我們結合老百姓實際需要,先后開通了匯兌、包裹、函件、報刊、集郵、農牧區鄉郵通信、郵件投遞、代收費和網上購物等便民惠民業務。”益西卓嘎自豪地說。
隨著電商業務的發展,益西卓嘎也動起心思,手把手地教牧民群眾使用“郵樂購”等網購平臺,讓牧民群眾享受現代郵政帶來的便捷與紅利。
“15年堅守,我不后悔”
工作15年來,在益西卓嘎的堅持下,雙湖縣郵政隊伍從3人發展到現在的50多人,網點遍布鄉、村一級,郵政也成為雙湖縣唯一一個快遞公司。
15年來,雙湖縣郵政快遞不僅多了起來,鄉鎮特色產品也走了出去,“郵政與嘎措鄉形成戰略合作關系,幫助嘎措鄉卡墊、背包等民族手工藝品走了出去,一個季度能賣8000件左右。”益西卓嘎說。
高原缺氧但不缺精神。作為郵遞員的益西卓嘎,是合格的,也是稱職的。但作為妻子,她有遺憾。因為常年的勞苦奔波,生活在高海拔的惡劣環境里,益西卓嘎身體垮了,流產兩次,可能終生不會再有自己的孩子。
2016年,醫生拿著她的體檢報告單說:“你才30出頭,卻患有腎炎、胃炎、風濕性關節炎這么多病。”
愛人心疼地勸她:“向組織提出申請,把你調整到低海拔地方工作。實在不行,辭職到拉薩好好調養身體,我來養你。”
益西卓嘎卻說:“雙湖是我成長的地方,我經歷雙湖郵政的發展,草原的牧民需要我,我不能就這樣放棄。”
這樣值得嗎?萬一沒有孩子,會不會后悔?益西卓嘎在2020年全國勞動模范表彰大會上回答了這個問題,她說:“在雙湖,很少見到樹木和綠色,但是,郵政人為這片荒涼的地方帶來了寶貴的綠色。我的心中一直有一種火一樣的熱情和希望,這是我在雙湖堅守15年的理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