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的昌都,醫療衛生事業幾乎一片空白,當時的“門孜康”也是專門為貴族和上層僧尼服務的,普通民眾有病也無法得到及時醫治。直到西藏和平解放初期,十八軍進藏部隊的衛生隊邊行軍邊為沿途群眾治病,群眾才開始接觸到現代意義上的醫療衛生服務。
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昌都醫療衛生事業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走過了波瀾壯闊的輝煌歷程,邁出了歷史性的步伐,為人民群眾筑起了一道堅實的健康屏障。
就醫環境大變遷
解放前,昌都沒有一所現代醫療機構,僅有10多名藏醫和喇嘛醫生用藏藥治病,藥品十分匱乏,服務對象多為上級階層。
1950年10月,昌都解放,同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昌都地區人民解放委員會成立,解委會衛生隊除了為工作人員治病外,同時對外免費為藏族群眾治病。
1952年9月2日,昌都地區人民醫院正式成立,設有18張病床,19名醫務人員。3年后,新建的昌都地區人民醫院門診部和住院部面積達2000平方米,擁有病床80張,為昌都地區今后衛生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1956年至1965年,昌都地區13個縣的醫療機構全部建立,昌都地區衛生事業的發展達到了一個小高峰。”據原昌都市人民醫院院長加永澤培回憶,70年代,縣級醫療機構發展得到加強,陸續建立了區衛生所、公社衛生室,相繼成立了地區衛生防疫站、地區衛校等。
1999年底,全地區醫療機構發展到191個,床位1086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412人,完成了59個新建鄉衛生院、14個中心鄉衛生院、5個縣防疫站、7個縣婦幼保健站的建設任務,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形成。
如今,昌都的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已大步邁前。截至2020年12月底,昌都市各類醫療衛生機構數量312個,衛生專業技術人員3790人,床位4050張,全市形成了覆蓋市、縣、鄉、村四級的醫療衛生保障體系。
看病就醫少花錢
為有效解決農牧民“看病難、看病貴”以及“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的問題,昌都市在加強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同時,探索實施惠及城鄉人民群眾的醫療衛生保障制度。
2013年,農牧區醫療統籌基金報銷補償最高支付限額確定為每人每年6萬元。
2018年,全年農牧區醫療補助標準提高到人均515元,農牧區醫療覆蓋率達到100%,農牧民個人籌資水平保持在97%以上。農牧民孕產婦住院分娩全額減免(報銷)。
2019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納入了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民政醫療救助等制度保障范圍,所有因病致貧患者全部實現基本醫療保險全覆蓋。
全國支援見真情
昌都衛生事業的發展成就,離不開全國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援。從1973年起,先后有四川、重慶、天津、云南等省市和醫療單位的醫療隊員,不遠千里來到昌都,通過在醫療、科研、“師帶徒”等方面的辛勤工作,為昌都衛生工作各領域培養和挖掘了大量人才,真正為當地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
據統計,僅“十三五”期間,重慶、天津、福建等地支援醫院共計派出513名經驗豐富的醫療技術骨干赴昌都11縣(區)人民醫院開展幫扶工作,累計幫扶近140個科室;增設了60個專科門診,大小業務技術開展近500項;先后開展教學查房4500余次,業務培訓講座2000余次,培訓醫務人員2000余人次;為各縣醫院培養普外、麻醉、骨科、內鏡、護理等方面業務骨干200余人。
“援藏是我一生中最寶貴的經歷之一。”福建省援藏醫療隊隊員劉達賓說,在余下的援藏時光里,將為群眾多做一點事,為昌都的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