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賬,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是如何成為撬動致富的“支點”?
故事,還要從次旺歐珠的“困惑”說起。次旺歐珠家住日喀則市南木林縣索金鄉桑木林村。去年,他購置了一臺榨油機,開辦了一間菜籽油加工作坊。
“我們習慣吃菜籽油,但附近4個鄉中,只有一個菜籽油加工合作社。要是我們村里也能榨油,不僅方便,還能賺錢。”次旺歐珠向記者談起初衷。
因價格公道、香味濃郁,次旺歐珠家的菜籽油加工作坊加工的菜籽油廣受好評。于是,他萌生出了開辦村級菜籽油加工合作社,為全村發展盡一份力的想法。
要發展,必須開拓市場,可問題又來了——菜籽油加工作坊服務范圍小、利潤薄,加之經營方式粗放,想要發展壯大,并不容易。
帶著困惑,次旺歐珠找到了自治區農業農村廳駐桑木林村工作隊尋求解決辦法。
經過了解,隊長黃鵬程、副隊長甘志清發現,問題的根源,在于次旺歐珠不會“算賬”。
“簡單來說,次旺歐珠只注意到菜籽這個原料成本,不知道人工、運輸、電費等非原料成本也是成本中的一部分。”甘志清說,“這些被忽略掉的非原料成本,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結合加工作坊的生產實際,黃鵬程、甘志清不僅幫次旺歐珠把菜籽油樣品送往市場監管部門進行質量檢測,還多次登門走訪,詳細為次旺歐珠講解成本與效益之間的關系,分析擴大生產中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賬越算越明,問題越理越清。次旺歐珠逐漸對市場化運作、集約化經營有了深刻的認識。
每當有新的市場目標,他都會請駐村工作隊幫忙算算成本賬、效益賬,看看生意值不值得做。
從縣城到市區,從日喀則到那曲,幾個月下來,每算清一筆賬,次旺歐珠的收入便會增加一分,距離開辦合作社的目標也更進了一步。“菜籽油加上磨糌粑、壓面和油渣的收入,純利潤差不多有9萬多元。”嘗到“甜頭”的次旺歐珠,對未來發展充滿了期待,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他正在申請村級菜籽油加工合作社營業執照。
“等合作社正式成立了,我想把村中低保家庭都吸納進來,帶動大家共同致富!”次旺歐珠樂呵呵地告訴記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