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亞東縣農牧民黨員在東嘎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記者 劉凡 攝
“再唱山歌給黨聽,我把歌兒獻給你,五十六個民族同唱一首歌,我們一起再唱山歌……”
在東嘎會晤所在地——亞東縣上亞東鄉汝丙崗村東嘎寺,張經武將軍雕像前,亞東縣上亞東鄉崗古村、如丙崗村和駐村工作隊的50多名共產黨員,冒著瀝瀝細雨,聚集在這里,開展“銘記黨的光輝歷程 主動作為再創輝煌”主題黨日活動。他們重溫入黨誓詞、參觀東嘎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齊聲高唱《再唱山歌給黨聽》,慶祝建黨100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
1951年的東嘎會晤,作為西藏和平解放進程中的一次重要歷史事件被載入史冊,東嘎寺也由此成為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紅色遺址。
時代的巨輪滾滾前進,歷經70年的歲月滄桑,東嘎寺那一座座老房子似乎還在訴說著當年崢嶸歲月里的故事。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更是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黨員干部和游客來到這里,踏尋紅色足跡,感悟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感受社會主義新西藏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的發展奇跡……
憶往昔崢嶸歲月
踐初心不辱使命
正值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記者一行來到上亞東鄉。
東嘎寺前,張經武將軍雕像依然栩栩如生。70年前,毛澤東主席豐澤園點將,從此,張經武將軍就與西藏結下了不解之緣。
依托東嘎會晤這一歷史事件打造的東嘎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亞東縣第一座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隨著講解員的講述,那一段往事仿佛歷歷在目。1951年1月2日,十四世達賴攜噶廈地方政府官員到達西藏南部邊境重鎮亞東。迫于中央人民政府的嚴正立場和國際輿論的譴責,外國勢力不得不改變明目張膽支持“西藏獨立”的一貫做法。十四世達賴進退維谷,滯留在亞東,留駐東嘎寺。一方面,隨行的多數地方政府官員認為“獨立”無望,依靠外國勢力行不通,抵抗也是死路一條;另一方面,中央人民政府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針,讓他們看到了希望,認為只有依靠祖國才有出路。同年2月,噶廈地方政府作出了派代表赴北京談判的決定。5月23日,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條協議”在北京簽訂。
“十七條協議”簽訂后,由于噶廈地方政府內部親帝勢力的阻撓,十四世達賴及噶廈地方政府對協議遲遲不表態。不僅如此,一些親帝國主義分子重彈出走國外的老調。
正是在這種形勢下,毛主席和黨中央決定派張經武作為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到亞東會晤十四世達賴,敦促他返回拉薩。
張經武率十八軍聯絡部部長樂于泓等隨行人員及西藏地方政府和談代表幾經輾轉,于1951年7月14日到達亞東,并于7月16日在東嘎寺與十四世達賴正式會晤。
東嘎會晤,促使十四世達賴一行于7月21日踏上返回拉薩的歸程,帝國主義勢力和西藏地方反動上層慫恿十四世達賴外逃的圖謀,最終以失敗告終。
1951年11月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52師154團奉命進駐亞東。在當時西藏連接其他省市的公路尚未修通的情況下,由154團組建亞東修建運輸委員會,利用邊境交通通道轉運、儲存糧食和其他物資。
1952年7月17日,154團進駐帕里、亞東,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亞東的第一支部隊,從而結束了亞東邊境線上長期有邊無防的歷史。
接過歷史接力棒
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經查閱資料,記者了解到,十八軍52師154團是1952年7月進抵亞東的,這標志著從此打開了江孜通往邊境的通道。154團進駐亞東后,一邊修路,一邊宣傳黨的民族和宗教政策,模范執行解放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給當地群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位于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南麓的亞東縣上亞東鄉,東與不丹交界。1960年始建上亞東區,1988年撤區設上亞東鄉,下轄崗古、汝丙崗、嘎林崗3個行政村,共有416戶、1110人。
談到當年的歷史,亞東鄉汝丙崗村黨支部原書記、65歲的羅桑旦增如數家珍。
“那時,我才七八歲。解放軍住到了村里,他們每天都要到幾公里外的瑪曲河背水,還經常幫村里的百姓干活,教孩子們識字。”人民解放軍愛民親民的故事,感染了包括羅桑旦增在內的當地群眾。
上世紀70年代,上亞東區先后有很多人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們不僅主動幫助孤寡老人和“五保戶”送物資、打掃衛生、做農活,還主動承擔起照顧孤寡老人的活。羅桑旦增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次仁曲宗、次仁朗杰、普布歐珠這些老一輩共產黨員也成為羅桑旦增心中的偶像。
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和他們一樣的人!羅桑旦增開始有了強烈的入黨意愿。
1992年,羅桑旦增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97年,羅桑旦增當選村黨支部書記,一干就是24年。
“解放軍來了,不僅自帶干糧到村里幫助群眾干農活、背水,還經常把自己的糧食拿出來,送給我們吃,鄉親們都非常感激解放軍。”上亞東鄉嘎林崗村81歲的老黨員桑布回憶說。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拉開序幕。桑布告訴記者:“西藏和平解放,亞東才有了太陽。自己的家自己當,自己的事自己做主。”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在黨和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時間來到2011年,“9·18”地震將美麗的上亞東鄉變得滿目瘡痍。災后重建時,亞東縣將嘎林崗、汝丙崗、崗古三個村整體搬遷至上亞東鄉林馬塘,將災后重建與城鎮化建設有機結合,對上亞東鄉進行重新規劃、集中打造,高起點、高標準地打造了城鎮化建設示范點和集生活休閑、生態體驗、民俗欣賞、創意農業體驗、公共服務體系于一體的“三崗新村”。
如今,一個錯落有致的邊境新村拔地而起,基礎設施一應俱全,當地群眾只需花5萬元就能住進漂亮的二層小樓,五星紅旗在上亞東鄉家家戶戶的屋頂上飄揚。
崗古村67歲的村民米瑪拉姆深有感觸地說:“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中國共產黨給的,是無數革命先烈用汗水、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一定要倍加珍惜,銘記黨的恩情,永遠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
如今,60多歲的羅桑旦增退休不褪色,依然發揮著余熱。每月15日、30日晚上,在汝丙崗村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時,他經常結合自身經歷給黨員群眾講黨史。一些年齡較大、腿腳不便的老人參會不便,羅桑旦增就白天把他們召集起來,宣傳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
針對村里人口老齡化以及年輕人返鄉創業就業激情不高的情況,汝丙崗村新當選的黨支部書記次仁羅旦帶領村“兩委”,制定了新的發展思路:一方面大力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一方面大力加強紅色教育,做到既富口袋,又富腦袋。
羅桑旦增、次仁羅旦兩代村黨支部書記用實際行動傳承著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老黨員桑布一家也在傳承紅色血脈,祖孫四代18口人,已有4名正式黨員,一名入黨積極分子,這個數據還將不斷刷新;作為邊境鄉,全鄉每家每戶都派人輪流去邊境一線放牧守邊……
據統計,截至目前,上亞東鄉共有黨員144名,其中正式黨員135名、預備黨員9名。
當年革命先輩在上亞東鄉注入的紅色基因,已經融入當地干部群眾的血脈,賡續不斷,紅色血脈正激發出無窮的奮進力量。
百姓生活蒸蒸日上
鄉村振興前程似錦
位于上亞東鄉瑪曲河畔的亞東生態產業園,總投資2.5億余元,2017年開始建設, 2020年1月正式投入運營,是一家集亞東鮭魚孵化、養殖、冷鏈運輸、產品開發等于一體的企業。
走進產業園,記者遇到了來自三崗新村的養殖能手丹增拉杰。2015年,丹增拉杰參加了上海海洋大學組織的水產養殖培訓,然后進入產業園工作。“除去五險一金,我每月工資到手有4000多元,還能學到養魚技術。”丹增拉杰笑著說,“能在家門口就業,我覺得自己很幸運!”
近年來,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結合亞東縣產業發展規劃,在充分征求群眾意見后,上亞東鄉各村大力推進“一村一品”產業發展,成立合作社,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將產業與群眾“綁”在一起,建立獎勵機制,激發合作社的積極性、主動性,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助力鄉村振興。
春華秋實,不負耕耘。去年,崗古利民生態勞務合作社總收入10萬元,參加合作社的80戶農牧民分紅6.5萬元;崗古蔬菜種植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總收入2.3萬余元,參加合作社的67戶農牧民分紅1.4萬余元;汝丙崗土雞養殖合作社總收入16萬余元,參加合作社的73戶農牧民分紅10.5萬元;汝丙崗扎西塔吉黃牛農牧民養殖合作社共收入12.85萬元,參加合作社的33戶農牧民分紅7.37萬元;上亞東曲冬鮭魚合作社總收入77萬元,參加合作社的45戶農牧民分紅50萬元……
2020年,上亞東鄉國民經濟總產值3600余萬元,同比增長35%,人均收入達20158元,同比增長36%;全鄉共有大車32輛,小車94輛,摩托車163輛……
上亞東鄉三崗新村先后被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自治區鄉村振興先行示范村。
受益于自治區鄉村振興先行示范村的政策支持,下一步,上亞東鄉將全力推進三崗新村地下管網建設、配套基礎設施完善升級、做大做強做優產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