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過去了,我仍時常惦念這位儒雅的老先生,不僅因為徐老在擔任協和胸外科主任期間,為中國胸心外科事業發展作出的杰出貢獻;還有那本老人家心心念念的《拉薩影痕》,那是徐老進藏后用隨身攜帶的小相機拍攝的近百幅珍貴影像,記錄了新中國第一位進藏醫生眼中的青藏高原。
——訪談人董琳
新中國成立后,作為中央派遣的第一位進藏醫生,參與創建拉薩市人民醫院并擔任首任外科主任,為建立新中國在雪域高原的第一個人民醫院立下功勞;60年代留蘇歸國,是北京協和醫院恢復重建胸外科的核心力量,后長期從事胸心外科臨床工作,對肺、食管、縱隔、胸膜等疾病的診斷及治療有豐富經驗,為我國胸外科發展作出杰出貢獻。
1949年2月,我在北平大學醫學院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加入黨組織,用新的人生觀來看待世界,來審視世界,這對我來講,也是跨時代的。1949年開始做臨床,1950年正式畢業,那是我人生一個新的、重要的開始。可以說,我這一生新的人生觀的開始是從1949年,我做醫生的開始也是1949年。
解放后,百廢待興,正需要一批學醫的人。畢業分配,我們那個班120多人,衛生部像得到了寶貝一樣,把我們分配到各個單位。我被分配到了衛生部。
去拉薩是一個偶然的機會。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簽訂了《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也叫“十七條協議”。中央派張經武將軍帶領14人隊伍,爭取最快時間到拉薩,執行“十七條協議”。這14個人中要一個大夫、一個護士、一個司藥。那時候從部隊里調一兩個黨員的司藥、護士容易,找一個大夫馬上跟著一塊兒出去,不太容易。找了幾個最后找到我了,我一拍胸脯,去!就這么去的。當時說是三個月的出差任務,跟著張經武將軍,經海路去拉薩。
在當地,我們醫療人員是公開活動的,而且不穿軍裝,走在街上老百姓攔住了想要看病,我們就到家里去看。尤其是在1952年的春天,拉薩流行天花,有些沒有種過牛痘的感染天花后,往往是暴發性的,嚴重時就出血、高燒,這種情況當時不容易治愈,也遇到過死亡的情況。這些就是比較散在的、自由的街頭巷尾的醫療工作。
1952年9月8日,拉薩市人民醫院成立,就是后來的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這是新中國在雪域高原成立的第一個現代化的醫院。成立的時候,西藏的地方官員也都參加了,規模很大。十八軍衛生部負責人張學彬做院長,孔憲云做醫務主任,內科主任是西北醫療隊的崔靜州,我做外科主任。醫療隊帶來各種各樣的手術設備,尤其是眼科的,帶得很齊、很完善。有30張病床,可以住院,從住院、打針、吃藥、輸液、手術,完全是免費的。
高原地區因為光照強,所以白內障多,醫療隊帶的白內障手術器械很充分,我剛剛做完一年實習大夫,但沒辦法,就硬著頭皮做,一共做過23例白內障切除術。我們做的第一例藏族患者是一位50多歲的老大娘,叫白瑪。給她切口以后,取出已經鈣化的晶體,當時光線就進去了,她馬上就有了光感,所以她就喊,“嘎布睿,嘎布睿”(音),意思就是“是白的了,是白的了!”她喊這個,說明她高興了,實際上那還不是手術效果的全部,那剛剛是光感,還沒有看到東西。不過那也很興奮,她興奮,當時在場的工作人員也很興奮。后來,十八軍衛生部的文工團用白內障重見光明的題材,寫了一個劇本進行演出,在當時還熱鬧了一陣。
1961年,協和恢復了胸外科。這時候,協和胸外科需要人,我就到這兒來了。當時,內、外科有個聯合查房,就在老樓10號樓223教室,內科、外科輪流主持,有的時候其他科室也參加,聽的人很多。我記得有一次是一個氣管食管瘺的病人,那可能是一個先天性的,因為支氣管瘺,吃東西以后就嗆到了肺里去,引起了一個并發癥是肺膿腫,屬于內科收的病人,之后就轉到外科,經過兩科會診、查房,反復診治了很長時間。所以內、外科在一起聯合大查房,一般就是選各個科有牽扯到的病例,有并發癥的,或者診斷上不明的。
20世紀80年代,我在美國范德堡醫院給他們師生作了一個報告,內容是協和胸外科做食管癌、賁門癌手術850例的經驗。他們沒有那么多類似的經驗,一聽我們有這么多,他們根本想象不到,所以這點中國還是有經驗的。
在協和,我學會了怎么做醫生。來協和以前那11年,共產黨給了我新的人生觀,醫學院給了我最基本的醫學知識,我就靠這兩條東闖西闖,但力氣有余,功效不足。從1961年開始,我才埋頭苦干,重新建立我的胸外科專業的知識。
大家談協和培養人就是兩個方面,嚴謹和勤奮。協和與別的地方相比就是嚴,嚴格、嚴謹、嚴厲。第二就是勤奮,臨床不外這么幾條,勤跑病房,勤跑圖書館,常常寫文章,勤積累資料。張孝騫總說“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是對病人、對疾病的態度、對治療的方針,要嚴肅。所以講實,不講虛,不講華而不實。什么是協和精神?濃縮地說:就是嚴謹和勤奮。
怎樣才算合格的協和人?我覺得是否“合格”不能以出身為標準。來協和以后,受協和的教育,給協和作了一些貢獻,不管事情做得大還是小,沒有損壞協和的聲譽,學會了一些協和精神,并繼續用這種思想教育別人,這就算一個合格協和人。(光明日報記者 崔興毅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