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曾經的省級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西藏自治區在取得脫貧攻堅勝利后,防止返貧仍面臨挑戰。擁有獨特的雪域風光和人文風情,依托特色優勢產業實現發展是西藏向著鄉村振興邁進的重要一步。
班公柳為西藏北境帶去“綠色”
家住阿里地區日土縣熱角村的次白扎巴老人已86歲。老人當年不顧旁人反對、執意種柳樹,不會想到如今“班公柳”樹苗被賣到阿里各縣,成為年收入400多萬元(人民幣,下同)的支柱產業。
“四季不下雨,有雨即沙粒”,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阿里地區,平均海拔4500米,自然環境惡劣。在砂石地、鹽堿地、戈壁灘,尋找“綠意”不容易。熱角村成片的班公柳裝扮著阿里高原,為雪域北境帶去綠色。
在阿里,綠起來的不只村莊,還有曾經貧瘠的農田。蔬菜是當地稀缺品,百姓吃菜長年靠運輸。據縣園林綠化局局長熊應龍介紹:“那時候,青藏線、川藏線、新藏線一旦擁堵,我們這里的菜價就會猛然上漲。”
如今在噶爾縣生態農業產業園溫室大棚,黃瓜、豆角等蔬菜綠意盎然。2017年,噶爾縣生態農業產業園建成,保暖燈、管式水培、塔形噴霧等設備一應俱全,產業園走出綠色高效、可持續發展的特色路。
“云端牧場”供優質奶、普惠牧民
坐落在那曲市色尼區羅瑪鎮的西藏嘎爾德生態畜牧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示范基地,是位于海拔4450米的“云端牧場”。過去,受氣候、飼料等多種因素影響,當地牧民往往只能依靠冬季賣牛羊獲取并不穩定的收入。
2018年以來,“云端牧場”通過收購牛奶、長期就業、產業分紅,以規模化和集約化的經營模式提供優質奶品、普惠牧民增收。
“荒涼曾是這里的主題。”西藏嘎爾德生態畜牧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嘎桑加才說,過去,這里的老百姓過著傳統的牧業生活。2017年,這家公司成立,成為當地高原有機畜牧產業示范基地。
幾乎每隔一天,老牧民洛次就會帶著兩大桶牛奶來到這里。收購員打開蓋子吸出一管,用儀器測出數據后又品了一口;上秤,共360斤,按夏季價格10元一斤算,老人拿到了3600元錢。
過去,洛次一家只能靠賣牦牛掙錢,但一頭牦牛要養8至10年,一年收入僅2到3萬元。而現在,洛次家每個月單靠賣奶就有1.5萬元的純收入。嘎桑加才介紹說,僅今年1至6月,公司共收奶57.49萬斤,兌現牧民812.04萬元。
銷售高原特色產品到其他省市
跨過金沙江,349國道橫穿其間的西藏昌都市洛隆縣扶貧特色產業園區是當地鄉村振興的新引擎。園區現入駐企業18家,完成投資2.2億元。
洛隆縣是茶馬古道咽喉,因盛產青稞被譽為藏東糧倉,洛隆糌粑遠近聞名。如今,洛宗特色產品開發公司通過“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等方式,把糌粑餅干、青稞糕點、青稞掛面銷售到拉薩乃至其他省市。
“我們現在每年為西藏航空提供30萬袋糌粑餅干。”據公司總經理澤仁頓珠介紹,公司跟千余戶青稞種植戶以高于市場價的價格簽訂收購合同,實現戶均增收1200元。“青稞收購旺季時,每天開著車來賣青稞的農戶排起了長隊。”
企業還為貧困戶提供了就業崗位。公司有員工45人,其中38人是貧困戶,月平均收入達2600元。據統計,洛隆縣已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社56家,在促進農牧民增收和鄉村振興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