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藍的天幕下,翻滾的怒江一路高歌,奔向更遠的地方。位于那曲市比如縣良曲鄉的“藏北第一吊橋”橫亙在奔騰的怒江之上。近鄰的一座老木橋,百根碗口粗的原木湊成的橋墩,任憑浪花拍打;不遠處的良曲鄉水泥大橋,橫跨怒江,連通著兩岸的現代交通。
三座橋,折射著藏北交通的巨大變遷。而今,昔日的“藏北第一吊橋”也已淡出歷史舞臺,雖然悄無聲息,但卻見證著怒江兩岸群眾的幸福之變。
在過去,木橋、溜索是兩岸居民出行渡江的唯一通道。有了老木橋,人們的出行需求基本得到解決。但由木板和繩索簡單搭建而成的老橋,又讓當地群眾犯了難。因為橋梁過于簡單,對很多人,特別是兒童單獨過橋造成了很大安全隱患。此外,因為橋梁承載能力限制,老橋也只能允許人馬通過。
這些困難造成群眾無法及時將各類經濟產品外運銷售。牦牛肉、奶渣、酸奶、牛奶等在最好、最新鮮的時候運往外地銷售,經常會出現還沒有運到銷售點,就已經壞掉的情況。交通不便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發展。
1999年,由政府出資興建的新橋建成,該橋為懸索結構,橋長一百多米。在當時是那曲市跨度最大的吊橋,有著“藏北第一吊橋”的稱號。
堅固結實的新橋為群眾出行提供了更為安全的保障,也有效解決了當地物產及時銷售的問題。農牧民可以順利地將特產運往外地銷售,再加上精準扶貧政策的支持,越來越多的專業合作社成立,越來越多的群眾鼓起干勁參與特色經營。因為“藏北第一吊橋”,群眾的錢袋子鼓起來了,周邊6個村的經濟持續發展。
“‘藏北第一吊橋’的建成,讓當地群眾走上了堅實的致富路,大家紛紛買起了各種車、蓋起新房子。”良曲鄉鄉長才旺介紹道,“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該吊橋已經無法滿足群眾的出行需要,于是政府投資在吊橋的下游建起了承載重量更強、能過大型車的現代化水泥橋。”
對于進出藏游客而言,“藏北第一吊橋”只不過是橫跨怒江兩岸的一座“老橋”,并不太引人注意。但這座“老橋”卻是藏北交通巨大變化的一個重要見證,對推動比如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
截至2020年年底,比如縣續建農村公路項目共11個,總投資36752萬元,104個建制村實現道路通暢。
“剛參加工作那會兒,我們從良曲鄉去那曲市需要馬不停蹄趕2天,得益于快速發展的交通,現在3個半小時就能到那曲市。”在比如工作了20多年的吳達華說。
滔滔怒江奔騰不息,“藏北第一吊橋”靜靜聳立。怒江無橋不成路,怒江之橋,是比如人民幸福生活的時代見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