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正在飛播造林(種草)。
工作人員對種子進行飛播前加工。
5月28日,西藏首次開展無人機飛播造林(種草)試驗飛行作業,有力提升雪域高原造林綠化能力。據悉,今年飛播造林(種草)計劃投資1.15億元,共25個飛播作業區,飛播造林(種草)面積66.48萬畝,較去年增加約44.68萬畝。
因地制宜
4市9縣(區)開展飛播造林
“今年飛播造林(種草)計劃投資1.15億元,共25個飛播作業區,飛播造林(種草)面積66.48萬畝,較去年增加約44.68萬畝。”西藏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二級巡視員胡志廣說,為確保飛播造林(種草)質量和成效,根據飛播作業區適航條件,經氣象部門與執飛部門綜合研判,飛播造林(種草)時間定于5月28日開始,6月30日結束。期間,西藏將在拉薩、日喀則、山南、林芝4市9縣(區)開展飛播造林(種草)工作。
日前,在西藏自治區林科院內,記者看到工作人員正忙著處理即將播撒的種子。據了解,由于種子容易受到蟲子、鳥類、牲畜的破壞,因此要先與防蟲保水的藥劑攪拌均勻進行晾曬后才能播撒。
“今年飛播樹種為花棒、踏郎、沙棘、側柏、沙打旺、高山松、錦雞兒、砂生槐、沙蒿、披堿草等16種樹(草)種,計劃飛播樹(草)種約323.01噸。為提高飛播造林成效,今年飛播造林(種草)增加了江孜沙棘、巴青披堿草、藏沙蒿、砂生槐等鄉土樹(草)種比重,計劃飛播鄉土樹(草)種約121.22噸。”西藏自治區林科院院長、正高級工程師李炳章說。
環境改善
符合飛播造林(種草)要求
2020年6月9日至29日,西藏自治區林草局組織開展了首次直升機飛播造林(種草)試驗工作,完成飛播造林(種草)21.8萬畝,經過近一年的監測,飛播造林(種草)試驗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
記者了解到,在總結去年經驗的基礎上,今年飛播造林(種草)新增了一些技術措施,增加了鄉土樹(草)種的數量;增加了人工干預措施。在此次無人機飛播造林(種草)試驗工作中,西藏自治區林草局專門邀請陜西省林業調查規劃院相關專家提前對飛播區的氣候、植被、土壤、造林樹種、草種等條件進行了充分調研。
“我們在這些工作的基礎上,進行了可行性分析,發現西藏的生態環境有了進一步改善,具備飛播造林(種草)的基本條件。”陜西省林業調查規劃院正高級工程師魏如凱介紹。
種子那么輕,如何著土、發芽、生長呢?魏如凱進一步解釋,飛播造林(種草)是模擬天然下種更新的一種造林方法,因為自然界中的種子掉下來是不覆土的,所以更貼近自然造林方式。
按照飛播區域的自然立地條件將飛播造林(種草)播區劃分為土石山地陽坡立地、土石山地陰坡立地、河灘流動沙地立地和山坡流動沙地立地4個類型。“總體來講,這次播區的植被、土壤、水熱、地形條件以及宜播面積率均達到了飛播造林(種草)的要求。”魏如凱說。
李炳章表示,經調查研究,無人機飛播造林(種草)具有能耗少、作業區域精準、作業安全系數高等優點,能夠有效提高飛播造林(種草)質量,在地形條件復雜地區開展無人機飛播造林(種草)試驗,可以為科學開展飛播造林(種草)奠定基礎。此外,今年也是西藏首次進行無人機飛播造林(種草)試驗,接下來的工作會緊抓監測等一系列工作,形成一套符合西藏實際的飛播造林(種草)技術措施。
西藏自治區林草局 檢查植樹造林工作
■新聞+
本網訊(記者 王靜)近日,西藏自治區林草局黨組書記次成甲措帶領西藏自治區林草局生態處、西藏自治區林規院和拉薩市林草局工作人員赴堆龍德慶區和曲水縣,實地檢查拉薩市2021年營造林先造后補、鄉村“四旁”植樹行動工作。
在堆龍德慶區,次成甲措先后查看了2021年先造后補東嘎、通嘎等造林項目現場,聽取現場負責人匯報項目進度基本情況。次成甲措表示,造林的季節性特別強,一定要搶抓造林時間,加快項目進度。同時,要使用增壓泵等輔助設施,交叉施工、協同推進,加快推進項目進度;要加快建設網圍欄,加大后期的管護力度,真正做到“三分種、七分管”,確保工程項目的數量與質量。
記者了解到,堆龍德慶區林草局依托易地搬遷鄉的村、社區,積極開展鄉村“四旁”植樹,其中東嘎社區祥和苑搬遷點栽植苗木2000余株,乃瓊社區已栽植苗木5000余株。
隨后,次成甲措一行又赴曲水縣調研2021年先造后補工程和鄉村“四旁”植樹行動工作,看到造林現場一排排楊樹亭亭而立,有的已經發出了新芽,次成甲措對曲水縣林草局的造林工作給予高度肯定,并要求曲水縣林草局要進一步總結好經驗,加強后期管護,及時對苗木進行澆水,加強對網圍欄的維修和管護,防止牲畜對樹木的破壞,提高苗木的成活率,確保造一片,成一片,綠一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