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昌都市馬草壩社區的趙欽貴老人,今年已經80多歲了,說起十八軍進藏的經歷,他依然記憶猶新。
趙欽貴,1937年出生于青海銅仁。1951年,趙欽貴成為十八軍騎兵獨立團獨立支隊的一名戰士,準備跟著部隊進軍西藏。
舉行完誓師大會后,趙欽貴所在的部隊很快出發,不久就到了通天河邊。
趙欽貴回憶說,當時上級下令強渡通天河。于是,我們就用木頭和充氣羊皮捆成羊皮筏子,人乘筏子,把馬韁繩拴在筏子上,牽馬渡河。但走到河中央,馬突然受驚,爭先恐后往筏子上跳,筏子翻了。“那一天犧牲了8名戰士,溺死牲畜150多頭(匹)。”
后續部隊與我們匯合后,運輸隊隊長建議從“七岔河”渡過通天河。那里水勢較小,當地牧民都是從那里渡河。
渡過通天河,部隊稍作休整,又開始渡沱沱河。再往前,是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的唐古拉山。部隊在這里停下來,作思想動員和物資補給。部隊首長動員大家,要做好各方面充足準備,下決心征服唐古拉山,一定要解放西藏。
隊伍再次出發,部隊用了3天左右的時間越過唐古拉山,牲口死亡300多頭(匹)。
繼續前行,由于運輸隊的牦牛走得慢,食物供給延遲,戰士們只能吃馬料,豆子加鹽煮,成了當時的美味。不久,到了沼澤地,一片水草下,根本看不出下面是致命的沼澤,經常有騾子掉進去被淹死。
經過一路艱辛,1951年12月1日,歷時3個多月、艱苦跋涉1800多公里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獨立支隊抵達拉薩。
趙欽貴所在部隊在色拉寺旁駐扎了下來。趙欽貴印象最深的是,當時,除布達拉宮、三大寺廟和貴族的石頭房子外,沒有多少像樣的房子。
到拉薩后最大問題是糧食緊缺,掌握當地糧食的大寺廟、大貴族等反動上層揚言要“餓走漢人”,戰士們只好長時間吃空投來的代食粉,藏族戰士拿它當糌粑,漢族戰士就用水煮糊糊吃。
一年后,部隊來到日喀則。趙欽貴和戰友們經常幫附近群眾收青稞、挑水,晚上給群眾表演節目、放露天電影。1954年,江孜、日喀則發生特大水災,趙欽貴和戰友們立即參與救援行動,為災民提供衣服、被褥、毛毯,幫助百姓開展災后重建。此后,部隊開始開荒種糧,實現糧食和蔬菜自給自足。
1960年,趙欽貴在天水步兵學校學習3年后回部隊,被任命為連長。后來,趙欽貴回到昌都軍分區獨立營工作。
一天晚上,他剛睡著,就被叫到司令部作戰室開會。
原來,左貢縣發生武裝叛亂。當晚,趙欽貴率部隊連夜從昌都趕往左貢,天亮前到達事發地旺達,發現一個班的戰士在駐地被土匪殺害。土匪搶走槍支后,又殺害了一名治保主任和村文書,還搶走不少馬匹。向上級匯報后,趙欽貴帶領軍分區兩個團和獨立營全部出動,加上民兵配合,搜山剿匪。
在當地老百姓的幫助下,部隊鎖定了土匪藏身的大致范圍。趙欽貴帶領偵察連戰士立即追擊,土匪被全部擊斃。
1971年,趙欽貴擔任丁青縣武裝部政委。1981年,他轉業到當時的昌都地區公安處,歷任副處長、政委和黨組書記,直到1992年退休。
趙欽貴這樣評價自己的經歷:“我親歷了解放軍進軍西藏,又參加過多次戰斗,能從艱苦卓絕的行軍、血雨腥風的戰場走到如今的和平盛世,能看到新西藏的巨大變化,我很自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