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嘎在野外作業。
卓嘎和同事們。
今年3月,全國婦聯授予全國993人“巾幗建功標兵”稱號,西藏高原大氣環境科學研究所正高級工程師、西藏第一位氣象學女博士卓嘎名列其中。多年以來,她堅守高原,繼承和弘揚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西藏氣象人精神”,長期奮斗在業務和科研工作一線,為西藏氣象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認準目標 刻苦求學
順利獲得氣象學博士學位
1972年,卓嘎出生在林芝,從小卓嘎就學習好,愛唱歌,性格也很陽光。1989年,她被提前批次錄取到南京氣象學院就讀天氣動力學專業民族班。1994年,卓嘎大學畢業,被分配到自治區氣象局從事天氣預報業務工作。
“本科畢業時本有機會被學校保送讀碩士,可惜英語成績不過關?!彼倪z憾并未持久,1994年7月,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到要特別重視西藏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各項事業的發展。自治區氣象局鼓勵有志者再深造,卓嘎便利用兩個月時間備考,于1995年順利考到南京氣象學院攻讀氣象學碩士。碩士畢業后,卓嘎通過博士入學考試,成為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院士陳聯壽的博士生。
在老師的悉心栽培下,卓嘎圓滿通過博士論文答辯,她的論文《青藏高原對流云團發生發展及其東移影響的研究》,對夏季青藏高原對流系統的發生發展進行了診斷分析,為青藏高原對流系統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科學依據,在模擬和預報高原對流系統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對進一步提高青藏高原天氣預報預測的準確率也極具意義。2002年博士畢業后,陳聯壽推薦卓嘎去了韓國延世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放棄優越 回歸家鄉
毅然獻身于高原氣象事業
2003年,卓嘎從韓國延世大學博士后工作站出站時,她放棄了國外以及國內其他城市的良好生活和科研條件,毅然選擇回到家鄉。
回到家鄉后的卓嘎,積極投身于高原氣候變化監測和影響評估工作,她先后參加了西藏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和服務系統、珠峰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監測及登山旅游氣象服務系統等一系列業務系統建設。這些系統及其配套建設的觀測設備,為青藏高原與全球氣候變化相互作用關系研究、珠峰地區生態環境本地研究、珠峰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變化研究及制定生態環境保護措施提供了連續、翔實、準確的氣象數據,也為登山、科考、生態旅游提供了針對性的專業氣象服務。
在針對西藏農牧區植被遙感監測的研究中,她結合植被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探討了西藏主要農牧區植被生態環境及其與氣候變化之間的互饋作用,對指導當地農牧業發展、保護高原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實現草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具有深遠的現實和戰略意義。
堅守崗位 刻苦鉆研
取得豐碩的科研成果
打開辦公桌上臺式電腦,卓嘎指著密密麻麻的文件夾,介紹著這幾年正在承擔的項目:“青藏高原春季土壤濕度變化規律及其對夏季降水的影響”研究、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墨脫和日喀則國家氣候觀象臺建設方案及科學問題凝練……
這些年,卓嘎利用自己的專長,始終堅守在高原氣象的科研崗位上,對西藏高原植被的時空分布特征及退化原因、藏北湖泊監測、西藏空中水資源開發利用、瀕危野生藏藥材生長的氣候條件和氣候變化對牧業生產的影響,以及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開展了大量研究,主持和承擔完成了1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為西藏氣象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此外,她還與人合作撰寫了《青藏高原影響與動力學機制探討》《西藏氣候》等專著4部,發表論文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核心期刊25篇。在《青藏高原影響與動力學機制探討》一書中,她對青藏高原作為聳立在地球大氣對流層中部的“中空熱島”的動力、熱力結構進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青藏高原特殊下墊面對東亞大氣環流的整體影響。其研究成果為西藏農牧區生產生活、生態環境保護、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西藏瀕危藏藥材種植及拉薩城市發展規劃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學參考依據。
面對榮譽 初心不改
將繼續為高原氣象事業添彩
卓嘎在業務和科研工作中刻苦鉆研,作為西藏氣象部門的科技領軍人才,她被譽為雪域高原上的“氣象仙女”,曾獲得“第三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第八屆青藏高原青年科技獎”“第二屆西藏自治區優秀科技工作者”“西藏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等榮譽,并先后當選為西藏區直機關青年聯合會副主席和西藏氣象學會秘書長。今年3月,她又榮獲全國婦聯授予的“巾幗建功標兵”稱號。
面對如今身上的諸多光環,她始終謹記當初陳聯壽院士的諄諄教導:做人一定要正直善良,工作一定要特別認真。“青藏高原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也是我國氣候變化的啟動區,希望自己將來能在高原氣候變化監測和影響研究方面有新的收獲。”卓嘎感慨地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