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的雪域高原,氣溫驟降,寒氣逼人,但在拉林鐵路建設工地上卻呈現出一派火熱景象:機器轟鳴,車輛穿梭,工人們正在為建成通車緊張忙碌著。
作為全區重點項目之一的拉林鐵路建成通車后,將進一步優化和改善西藏自治區交通路網布局,為帶動沿線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危機中育先機,在變局中開新局。“十三五”以來,一批體量巨大、實力雄厚的產業項目紛紛落戶雪域高原,形成了一股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力量。
產業引領——
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產業項目是西藏自治區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支撐。在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西藏自治區聚焦“特色、集聚、整合、開放”的發展路徑,加快優化資源要素配置和產業空間布局,將高原生物產業、旅游文化產業、清潔能源產業、綠色工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數字產業、邊貿物流業“七大產業” 列為重點發展產業,為西藏自治區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活力,鋪就了一條具有西藏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旅游文化產業是西藏自治區因地制宜重點發展的“七大產業”之一。“十三五”期間,西藏自治區高度重視發展旅游文化產業,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大力培育旅游文化市場,積極打造多層次文化旅游產品,推進產業融合發展。
自治區人大列席人員、自治區旅發廳黨組書記黃永清告訴記者:“《文成公主》大型史詩實景劇演出7年以來,不僅為西藏自治區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和文旅產業的提檔升級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有力促進了當地老百姓脫貧致富,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
文旅產業不僅成為西藏自治區經濟新的增長點,文旅融合也為群眾致富提供了契機。64歲的村民索朗次仁已在劇場工作7年,他和自家的130只羊會出現在劇中,他6個月的演出就可以收入7萬多元。在西藏自治區,“文化搭臺、旅游唱戲”已成普遍,文化旅游產業成為西藏經濟發展新的引擎。
民生改善——
共享高質量幸福新生活
“十三五”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堅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資金用到基層、用到民生領域,交出了一份讓群眾滿意的民生答卷:西藏自治區歷史性消除絕對貧困,全區62.8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74個縣(區)全部摘帽;扎實開展穩就業工作,越來越多的農牧民群眾通過務工增加家庭經濟收入;教育事業取得新成就,“5個100%”目標全面完成,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如期完成,新建學校(幼兒園)1340所,“互聯網+教育”實現中小學校全覆蓋。
“過去村里是人畜共飲,現在全村123戶都住上了新房、523人都喝上了安全飲用水。”日喀則市薩嘎縣昌果鄉亞卡亞村黨支部書記貢嘎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激動地說,“現在,我們村擁有多種產業,并且規模還在不斷壯大,我堅信我們的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隨著貧困的消除,西藏農牧民的錢袋子也越來越“鼓”了。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住有所居,承載著老百姓最樸實的期待與夢想。“十三五”時期,西藏自治區實施各類城鎮保障性住房23萬套,完成棚戶區改造及設施配套13萬套。城市建成區綠地面積大幅增加,綠地率達35.3%。建成79座供水廠,城市供水普及率提高9.8個百分點,城市管網全面建成。城鎮化率從27%增加到32%。目前,以拉薩為中心、地區城市為節點、縣城為基礎、具有西藏特點的新型城鎮化在青藏高原穩步推進。
生態優先——
提亮高質量發展新成色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十三五”以來,西藏自治區堅持在建設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全區上下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打造碧水藍天主色調,生態、生產、生活“三生共融”理念有效落實,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比較優勢日益突出,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西藏自治區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目前,西藏自治區已完成74個縣(區)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面積達53.9萬平方公里,占全區國土面積的45%;推進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建設各類生態功能保護區22個。
無論是在首府拉薩,還是在阿里地區,即使發展愿望再迫切,都會嚴把項目建設環保準入關、資源消耗關、產業政策關,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自治區人大列席人員,自治區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副廳長胡為民說:“一切開發建設項目優先考慮生態環境承載力,對不符合環境保護法和產業政策的項目,堅決不予審批。近5年,任何‘三高’項目都未引入西藏自治區,從源頭上遏制了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
正是這一點一滴的努力和大量行之有效的環保舉措,使西藏仍是世界上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
如今,雪域高原350萬各族兒女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告別了貧困,過上了比以往任何時期都好的幸福生活。雪域高原正以奔跑的姿態,書寫著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著西藏力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