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縣,像是被打翻的調色盤——藍天白云下、綠色草地間,等待收割的青稞一片金黃。當地20萬余畝青稞地迎來豐收,數十輛收割機穿梭其中。“這幾十畝青稞地,人工收割需要半個月左右。”在甘孜縣生康鄉巴學底村,來自河南的王明星駕駛收割機正在忙碌,“如今機械化收割只需要幾個小時。”
近日,四川日報全媒體“向云端——尋路川藏線上的中國”采訪組來到有“康北糧倉”之稱的甘孜縣,正值當地的青稞收獲季。行走在廣袤的田野,馳騁的新農機、落地的新技術、研發的新產品隨處可見,青稞地里一片“新”意。
新農機,不只有行駛在地上的收割機,還有飛在天上的無人機。“收獲時節我們用它來估產,種植階段還有更多用處。”甘孜縣農牧農村和科技局農機人員石華杰介紹,用無人機施肥,僅需拋撒一兩分鐘,就能完成一畝多地的田間施肥工作。與傳統的人工施肥相比,速度提升了幾十倍,極大地節省了人力、物力和時間,而且拋撒更精準、均勻。
一些傳統的農機,也用上了新技術。除了有人駕駛的收割機,我們在地里還發現了一臺無人駕駛的收割機。石華杰介紹,依托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無人駕駛的收割機可以按照預先設定的路線勻速前進,不僅節省了人力,還提高了精準程度。
收獲的青稞,被送到格薩爾青稞文化產業園現代化生產車間。一粒粒飽滿的青稞進入生產線,伴隨著濃郁的炒青稞香味,經過炒制、配料、打粉、成型、烘烤等工序,最后生產出五種口味的青稞餅干。格薩爾青稞文化產業園總經理王建利介紹,如今園區已研發生產出青稞餅干、青稞爆米花、青稞面等精深加工產品,暢銷全國,大大拓寬了青稞的銷售市場,“現在,每天都有來自甘孜縣各個鄉鎮的青稞進入園區,同時有10噸青稞餅干等產品下線發運。”
甘孜縣農牧農村和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這片世世代代傳下來的良田上,甘孜縣將堅持以良種、良機、良法精耕細作,推動青稞產業向更高質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續方向發展,高水平建設川西北“高原糧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