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夕陽西沉,星月初升之際,獨屬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冷湖鎮賽什騰山區的浪漫彌漫開來。
北半球光學時域巡天能力最強的墨子巡天望遠鏡、行星大氣光譜望遠鏡PAST……茫茫戈壁之上,一座座光學望遠鏡靜靜矗立在海拔4200米的賽什騰山頂,洞察著燦爛星河里的無限美妙。
在冷湖的夜,觀最亮的星。茫崖市攝影家協會供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與青海省海西州政府簽署“4.2米地基專用天體測量望遠鏡”項目合作協議。這標志著中國最大通用精密測量望遠鏡落戶冷湖。
前不久,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青海省委副書記、省長吳曉軍介紹,截至目前,冷湖天文觀測基地已入駐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和清華大學等11家科研院校,集聚了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機構、科技團隊和科學裝置,已引進各類望遠鏡43臺。其中,大家熟悉的墨子巡天望遠鏡等4臺望遠鏡已投入科學觀測,新發現主帶小行星200余顆,近地小行星4顆,收獲了一批突破性科學成果。
2017年以來,青海省科技廳、海西州積極與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等科研單位和高校合作,開展天文臺址資源考察及科學監測工作,在茫崖市冷湖鎮賽什騰山區域獲取了大量氣象、天光背景、全天云量、晴夜數統計和視寧度分析等關鍵監測數據。
一系列數據表明,賽什騰山區域干燥潔凈、無光污染,優質晴夜時間占比達70%,每年天文觀測可用的時間達300天,是目前東半球最佳的天文觀測點。
一直以來,全球最佳的天文觀測臺址都集中在西半球,而冷湖天文觀測基地填補了這一空白,在全球范圍內構成一個完整時域、完整空域的觀測網絡。
依托冷湖地區暗夜星空資源優勢,近年來,海西州從加快項目建設、完善基礎設施、促進產業融合等多方面著手,積極主動作為,不斷推動冷湖天文觀測研究取得積極進展。
看頂層設計,編制《冷湖天文觀測基地總體發展規劃》和《冷湖天文科技產業基地發展規劃》,成立冷湖天文觀測基地建設工作推進組,全面加強組織領導,有力指導基地建設,建成由冷湖天文觀測基地、冷湖天文科技產業基地和冷湖文創旅游產業基地組成的冷湖天文觀測研究基地。
觀基礎設施,觀測基地39.69公里專用公路實現通車,科學家工作站和C、D、E、X四個平臺已建成投用,完成主峰A、B、B+平臺山地平整工作,7個觀測平臺已實現供電,移動、電信、聯通手機信號已基本覆蓋。觀測基地室外綜合工程、N1、N2、N3、N4、M1、M2和天文研學產業基地(3700平臺)場地平整及支線道路、網絡傳輸等項目已開工建設。
天文科創為冷湖注入新活力。茫崖市委宣傳部供圖
探項目建設,已引進11家科研單位12個項目43臺望遠鏡,大科學裝置投資額達27億元。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落下閎望遠鏡(SONG)和太陽磁場精確測量中紅外觀測系統(AIMS),南京大學時域天文臺(TIDO)共7臺望遠鏡正在調試,年內時域天文臺剩余1臺望遠鏡和紫金山天文臺多應用巡天望遠鏡陣(MASTA)20臺望遠鏡也將建成投用,屆時,將有超30臺望遠鏡投入科學觀測,亞洲最大天文觀測基地已初具雛形。
此外,海西州不斷加大與科研機構、高校等在研學教育、文學影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積極培育以天文科技、商業航空航天和文創旅游產業為主導的天文科技產業鏈,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近日,茫崖市還圍繞打造世界級天文觀測基地和中國首條天文科技產業鏈,開辟了尋跡火星和冷湖星光時空之旅兩條精品線路,助力加快打造“天文+旅游”創新驅動業態。
昔日的石油小城,如今已然進入了新賽道。一個個望遠鏡項目的落地,一次次“天文+”發展模式的探索,都是茫崖把握新質生產力,賦能地方高質量發展的具體實踐。
冷湖不冷,未來已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