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青教師徐樹忠:教學思有路,潤物細無聲
“為者常成,行者長至。路雖遠,行者定達;事雖難,做則必成……”教師節來臨,援青教師、青藏鐵路花園學校校長徐樹忠在全校教職工表彰會上的講話中如是說,與全體教職工共勉。
江蘇南京與青海西寧,跨越山海,遠隔千里。2016年,根據中央東西部協作部署及蘇青兩省工作安排,南京與西寧建立對口協作關系。
“幫扶就要幫到點子上,來了就要把心留下,把實事留下,干是第一位的,不僅要干好,還要有創新。”54歲的徐樹忠在南京是教學經驗豐富的特級教師。作為教育幫扶隊伍中的一員,2022年8月,時任南京市鼓樓區教師發展中心副主任的他和在小學任教的愛人武玲踏上青海這片土地,開展為期三年的援青工作。
2023年6月,徐樹忠在給學生上公開課。(受訪者供圖)
初到高原,高寒缺氧的氣候環境讓夫妻二人沒少吃苦頭。人到中年又初上高原,徐樹忠第一天下飛機趕往學校時,因缺氧呼吸急促,10分鐘的講話他停頓了3次。隨后,失眠、頭痛、氣喘……幾乎每天都伴隨著他。
為了盡快適應環境,投入工作,徐樹忠想了很多“小妙招”。他手里總提著一個黑色公文包,里面有水杯、鋼筆、隨筆本、聽課本、藥瓶等,他說這是“百寶箱”,“不在辦公室的時候,可以隨時去教室旁聽、與老師談心、與學生交流,提筆就能記,不用因落下物品再往返爬樓梯去辦公室,可以節省體力。”
到任后,徐樹忠常會問自己,教育幫扶怎么幫、幫什么。他認為,學校教科研工作的開展要有頂層設計,立足教科研發展目標,依托具體的科研項目,充分體現學校特色、歷史傳承和學術文化,讓教科研成為學校教育發展之路上的一盞明燈。
青藏鐵路花園學校建校與青藏鐵路開工建設同年,過去生源主要來源于鐵路職工子女,學校發展至今,生源、校址都發生變化,現在已成為一所擁有2600多學生的市屬九年一貫制學校。
通過查閱青藏鐵路花園學校60多年建校歷史材料、開展教職工座談等,徐樹忠牽頭制定《青藏鐵路花園學校三年發展規劃》及規劃實施方案。并結合“挑戰極限,勇創一流”的“青藏鐵路精神”提煉出了學校的核心理念,堅持“科研興校”之路,挖掘校園文化,庚續紅色血脈,構建校園文化體系,并申報省級教學課題《青藏鐵路精神引領下學校融合文化建設的實踐研究》,實現學校省級教學課題零的突破。
2023年6月,徐樹忠在給學生上公開課。(受訪者供圖)
同時,學校堅持“引進來、走出去”相結合,近百名教師前往南京交流,成立“南京市初中語文徐樹忠名師工作室西寧市分站”,邀請南京教學專家、教師線上舉辦講座等活動,幫助西寧市培養一支“帶不走”的優秀教師隊伍,形成一套“可延續”的學校管理理念,惠及校內外教師2000余人次。
青藏鐵路花園學校八年級物理教師馬生忠說:“通過學習,有機會與南京當地優秀教師交流,了解更多創新教學實踐及策略,今后將以他們為榜樣,提升自己的綜合實力。”
東西部協作以來,西寧與南京持續推進人才“雙向奔赴”,打破區位壁壘,互通互動教學理念、教學方法,200多名來自南京的學校干部、教師把西寧當作“第二故鄉”, 深耕基礎教育,300多名西寧教師赴南京掛職交流,推動兩地教育人才深入交往、全面交融。
“援青時間短暫,希望能在有限的時間做更多利于學校發展的工作。”徐樹忠說,他一直覺得老師是一個播種快樂的職業,“無論燦爛,還是陰霾,在教育教學之路上,我都快樂并幸福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北京援青教師趙焱:十年三走支教路 播撒教育新希望
十年支教路,青絲變白發。當初支教時教的一些孩子如今走上了工作崗位,選擇的正是教師職業,現在還時常與趙焱聯系,這讓他頗感欣慰。[詳細] -
上海援青教師丁志偉:教書更要教“路”
回首來時路,丁志偉認為自己有機會奮斗在果洛是一件很榮幸的事情。為果洛的教育事業,為藏族的孩子們貢獻自己的一縷微光,三年來,他始終站在高原守望這片純潔的星月天堂。[詳細] -
天津援青:“組團式”教育幫扶打造“帶不走”的教師隊伍
在黃南州中學和黃南州民族高級中學同時開辦三個“天津班”,150名學生進入天津班學習,真正實現了“把團隊搬到青海”。[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