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德令哈柏樹山新村:“電”繪鄉村生活新畫卷
走進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柯魯柯鎮柏樹山新村,一幢幢紅白相間的“小別墅”,寬闊筆直的水泥路,兩邊矗立著的太陽能路燈……所見之處皆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我們現在的房子既漂亮又舒適,有獨立小院和完善的配套設施,我很幸福。”居民薊玉林說,“現在的生活是我從前想象不到的,只在電視里見過,沒想到搬出來短短的幾年就實現了幾輩人的夢想,我們也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柏樹山新村是一個易地搬遷村。新建之初,國網海西供電公司圍繞地方經濟發展規劃,加快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全力做好安置點電力配套設施建設。在電氣線路、材料配置等方面統一規范,達到安全、實用、美觀的效果,使這些外觀漂亮、內部整潔的電力配套設施與“美麗鄉村”村貌相得益彰。
圖為國家電網青海電力三江源(海西德令哈)共產黨員服務隊在蔬菜大棚為客戶講解“互聯網+”供電服務。國網海西供電公司供圖
“搬遷前,我們住的是土坯房,吃的是井水,燒的是牛糞。”薊玉林說,“如今和村里人一起住上了寬敞明亮的大房子,電視、冰箱、洗衣機、電飯煲樣樣都有,既整潔,還方便,又環保。”
在柏樹山新村,電氣化、上下水、燃氣等已成為居民家的標配。來自德令哈市柯魯柯鎮3個村526戶2104人,搬遷至柏樹山新村,迎來了新生活。
如今,柏樹山新村依靠區域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種植。為滿足農業生產用電需求,國網海西供電公司結合農網工程建設和動力電入村的實際需求,不斷加大配網建設力度,確保動力電全覆蓋和運行平穩。
“今年大棚的收成不錯,農戶畝產實現效益2萬多元。農閑時,村里年輕人在周邊的光伏電站、枸杞園打零工,每天收入100元到150元。與以前相比,村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薊玉林算了一筆經濟賬。
隨著旅游旺季的到來,大棚采摘也迎來了一波高潮。“以前種地只夠溫飽,現在村里大力發展枸杞種植和大棚經濟,才有條件考慮致富的事。”薊玉林在干好自己工作的同時,不斷學習大棚種植的技術。“我還年輕,不能只想著眼前,我要學習新技術,有機會自己再承包幾座大棚”。
雖然德令哈的天氣陰晴不定,但大棚里依然綠意盎然,現代化的蔬菜大棚中滴灌、照明、電取暖、卷簾機等電氣化設備從技術上保證大棚溫度恒定,適合植物生長。
為確保大棚蔬菜生長旺盛,國家電網青海電力三江源(海西德令哈)共產黨員服務隊隊員深入大棚蔬菜基地走訪,了解種植戶用電需求、用電現狀及用電設備運行情況,并向大棚種植戶開展安全用電、科學用電指導。服務隊人員對大棚安全用電隱患進行排查,對大棚內使用的卷簾機、潛水泵、取暖器等涉電設備,逐一進行巡視檢查,對老化的線路、開關、插座等指導更換,發現私拉亂接和違規線路現場整改,確保大棚內用電線路標準化、規范化、安全化。
“我們家大棚現在種植的有黃瓜、西紅柿、辣椒,還有以前沒見過的人參果、羊角蜜等,除了游客臨時采摘的,其他的早早就被本地的飯店預定了。”薊玉林說。
2023年,國網青海電力站在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前列,通過2項110千伏、13項35千伏共15項“鞏固鄉村振興發展能源保障工程”,投資1.35億元,建設390.6千米線路、22.68萬千伏安變電容量。與此同時,140項10千伏及以下農網鞏固提升工程灑向全省8個地市(州)32個縣,總投資8.61億元,新建及改造10千伏及以下線路1378.25千米,變電容量7.34萬千伏安,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青海省海西州:推進清潔能源產業基地建設
近年來,地處柴達木盆地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加快推進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已逐步形成千萬千瓦級新能源產業集群,清潔能源產業集聚效應日益顯現,進一步推動柴達木盆地經濟發展綠色轉型。[詳細] -
青海:“帶電消缺+智能化保電” 保障海西工業與鐵路可靠供電
6月10日至7月5日,線路遷改工程進入攻堅階段,國網青海超高壓公司對這4條線路分兩個階段進行停電配合施工。[詳細] -
青海省海西州:電力助農“保飯碗” 萬畝鹽田鉀肥興
“電力公司的支持,為我們今年4月份完成210萬噸的鉀肥生產提供了優質的供電服務。”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鉀肥分公司生產技術部副經理馬國華說。[詳細] -
青海省海西州:有了“動力電” 產業發展“動力足”
近年來,柴旦村借助當地旅游資源的優勢,開辦家庭賓館,發展特色旅游業,村民走上致富路。[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