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 | 山羊的歌舞——阿尺目刮
同樂山寨,維西縣保存最為完整的傈僳族傳統村落,村寨建筑多為木楞房,用木頭搭建而成,不上漆、不用鐵釘,取材自然,構造簡單,呈現出自然樸實之美。當地傈僳族群眾中流傳著一種自娛自樂的舞蹈,名為阿尺目刮,意為山羊的歌舞。如今,游客們只要來到同樂山寨,就有一群身著艷麗民族服飾的傈僳族群眾,手挽著手,踏著歡快的節拍,迎接他們的到來。
阿尺目刮是一種傈僳族群眾自娛性舞蹈,隨著領舞者哼唱的曲調響起,大伙隨即踏歌起舞,其曲調無須樂器伴奏,悠揚婉轉, 可急可緩,給人以舒展自如的感受。
阿尺目刮傈僳語叫阿尺目刮瓦器,意為山羊的歌舞。傈僳族的祖先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生產方式為耕牧兼營,至今瀾滄江上游的傈僳族聚居區仍家家養羊,少則一二十只,多則上百只,生產生活中,無不與羊有著密切的關系,他們年節則宰羊為賀,入冬則以羊皮御寒,羊毛用來搟氈紡線,羊糞用來給莊稼施肥。羊與他們的關系如此密切,使得他們渴望用羊的語言及動作來與這一心愛的動物交流感情,由此產生了阿尺目刮瓦器——山羊的歌舞。阿尺目刮不依托管弦伴奏,自始至終踏歌起舞,樂歌以領唱及合唱構成,參舞者分為數目相當的男女兩隊,每隊有一名領唱者。舞蹈開始時,由男隊或女隊領唱者起唱,隊伍隨節奏順時針方向舞動,唱至一段的最后一句時,由領唱者的隊伍幫腔合唱,之后,由另一隊領唱開始起唱,如此循環往復。獨特的藝術表演形式,成為了維西縣珍貴的民族民間歌舞之一,并占據了主要的位置,是傈僳族人民生活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
2006年,阿尺目刮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同時載入《中國民族民間歌舞集成》,對傈僳族歷史、文化的宣傳研究,保護傳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