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顏喀拉山下的滿“楓”派出所
群眾在“糌粑矛調室”調解糾紛。
“哈達義警”入戶宣講政策。
巴顏喀拉山腳下的滿掌鄉,是一個散落在草原上的偏遠鄉鎮。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在果洛藏族自治州達日縣的九鄉一鎮中,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然條件惡劣、群眾居住分散、交通極度不便。
可就是在這樣一個地方,一個只有7名民(輔)警的派出所,卻將工作干得有聲有色。從辦理戶籍到孩子入學,從調解糾紛到運送病人,牧民的家長里短、大事小情都會先找派出所民警。短短幾年間,派出所不僅被評為“青海省公安機關優秀基層單位” “全省首批楓橋式公安派出所”,還獲得全省“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這一榮譽。
都說百姓心中有桿秤。群眾認可、榮譽加身的背后,滿掌派出所有何過人之處?
“說來簡單,我們有一室一隊一義警。”面對采訪,所長阿旺丹德賣起了關子。
喝一碗酥油茶、吃一口熱糌粑,一間“源頭清水——糌粑矛調室”,將轄區矛盾化解在基層
那是2021年開春的一天,正忙著走村入戶的阿旺丹德碰到了查干村人民調解委員會主任久朋。說起當前的基層人民調解工作,久朋語重心長地說道:“要是派出所可以支持人民調解就好了!”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回到所里后,阿旺丹德以地域公安工作實際、民族文化特色為切入點,滿掌派出所率先在全州創建了符合公安派出所工作要求和民族文化底色的多元化“源頭清水——糌粑矛調室”,把民族團結、地域文化這些特色融入基層公安工作。
萬事開頭難。雖然“糌粑”已經俱備,但對于去派出所調解矛盾這事兒,群眾心中多少還是有些抵觸。
一籌莫展之際,一起發生在布東村的婚戀糾紛引起了派出所的注意。其實,這對夫妻早在幾年前就發生過矛盾,經人民調解員多次調解仍然存在分歧,特別是隨著雙方家庭的介入,矛盾逐步擴大升級。
“由于女方娘家在班瑪縣瑪柯河鄉,在排查出這一潛在隱患后,我們第一時間跟瑪柯河公安派出所協調對接,并邀請他們及雙方家庭所屬地人民調解委員會代表等來到‘源頭清水——糌粑矛調室’,從雙方的共同訴求出發,進行調解。”阿旺丹德回憶道。
其實不僅僅是當事人,群眾也在等一個結果。兩天后,這起持續五六年之久的糾紛得以圓滿化解,而這也成為“源頭清水——糌粑矛調室”徹底打開工作局面的轉折點。
去年年底的一天,查干村的牧民洛珠謝丹找到了派出所,因為自家的牦牛吃了牧民多杰家的草,雙方發生爭吵。回到家后,害怕矛盾加深的洛珠謝丹越想心里越沒底,于是想到了“源頭清水——糌粑矛調室”。
了解情況后,派出所民警找到多杰核實糾紛情況,并將雙方邀請到了“源頭清水——糌粑矛調室”。吃著糌粑、喝著奶茶,三言兩語過后,洛珠謝丹提出愿意主動維修草場周邊破損網圍欄,上門爭吵的多杰開口道歉,一場糾紛就這樣得以化解,壓在洛珠謝丹胸口的石頭終于落了地。
止于未發,消于萌芽。如今,對于轄區群眾來說,“源頭清水——糌粑矛調室”已然成為可以信賴、可以依靠的“品牌”。自它成立以來,滿掌派出所深入分析轄區矛盾糾紛特點和歷史遺留問題,“庭所對接”“民調入所”“所所聯動”等糾紛調處模式為轄區牧民群眾提供了多渠道可選性的訴求方案,實現矛盾糾紛“動態清零”。在“糌粑矛調室”調處的40余起各類矛盾糾紛中,調解成功率達到了98%以上。
白天見民警、晚上見警燈,一支“伴隨式”駐村警務工作隊,打通公安民警與牧民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2022年4月的一天,在查干村三社入戶時,一名60多歲的藏族大叔先多說出了自己的困擾。
“以往派出所發放過的紙質聯系卡弄丟了,而且我也不識字,聯系卡上寫的名字也對不上號,我要有事的話,要怎么聯系你們呢?”聽到這兒,阿旺丹德當即決定制作雙語版印有民輔警“大頭貼”的警民聯系卡,上面不僅寫清楚了姓名、職務、警號和聯系方式,還有一張清晰的大頭照。老鄉們想找誰,一目了然。
雖然群眾的問題得到了解答,但這件事也給了阿旺丹德一個啟發。
“2022年6月份,我們以‘十化警務標準’為引領,對標治理隱患精細化,立足實際,打造了一支由所領導包村的“伴隨式”駐村警務工作隊。”
據了解,這支工作隊由“四警”構成。所長、指導員、副所長各聯點一個村,加上輔警、村警、義警就構成了“一村四警”,平時派出所會分時段每月組織5天至7天的駐村工作,而且這種駐村工作是雷打不動的。
“我們的目的就是要讓群眾時刻感受到公安民警就在身邊,公安服務就在身邊,通過末梢治理和“貼上服務”徹底打通為民服務的‘最后一公里’。”阿旺丹德驕傲稱其為“伴隨式”牧區警務工作。“聯合村‘兩委’、基層黨組織,針對部分班子成員文化程度不高的問題,同吃、同住、同工作、同學習、同進步,實現學習在基層,實踐在基層。”
加洛東智是派出所的一名戶籍員。那是2022年夏天開展駐村工作時的一天,他騎著摩托車走帳入戶了解情況。臨近天黑,他來到牧民秋達家中,發現家中帳篷角落有個女孩一直側臥在海綿床墊上,經詢問得知,因為先天性殘疾,只能長期臥床,也因為這個原因一直沒有能辦理身份證。向所長阿旺丹德匯報這一情況后,加洛東智馬不停蹄,連夜趕回所里拿取拍照用的白色背景布和相機,又連夜趕回村里。第二天一大早,就上門為女孩拍照辦證。幾天后,當他把辦好的證件送到女孩父母手上時,對方激動地連連道謝。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的服務理念得以實現,滿掌派出所在全州創建了首個警醫聯動“一站式”綜合服務窗口,群眾在“一站式”綜合服務窗口即可實現新生兒出生醫學證明開具和新生兒申報落戶、死亡人員醫學證明開具和戶口注銷等事項一次辦。
警醫聯動“一站式”綜合服務窗口設立以來,為民辦理新生兒出生申報10個,辦理死亡注銷35個。
想干事、能干事,一支“哈達義警”,名字叫得響,工作干得好
“有困難就找‘哈達義警’!”
在滿掌鄉,只要提起“哈達義警”,每個人都會情不自禁地豎起大拇指。
警力有限、民力無窮。說起這群人的故事,阿旺丹德說出了自己的考慮。
“都說人民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主體。我們的目的就是要健全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引導機制,不斷壯大群防群治力量和落實基層自治工作。”
2021年11月,經過報名、選拔,滿掌派出所將一群想干事、能干事的牧民群眾集中在了一起,并起了一個極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名字——“哈達義警”。作為果洛州首支群防群治隊伍,不論狂風肆虐或是夏陽酷暑,這群人的身影都會根據派出所的統籌部署,出現在所屬片區大山深處的溝溝岔岔,解決居民矛盾,守護民族團結。
一開始就加入“哈達義警”的周才是布冬村群治隊伍的負責人。年過六旬的他原本是退休下來的村干部,聽說派出所要組建一支義警隊伍,一心想繼續發光發熱的周才第一時間報了名。
轄區居民王為志原屬青海湟源籍。派出所在開展“一戶兩簿”清理整頓工作時,因為自己在外打工,身患重病妻子又行動不便,這件事情一直沒有辦成。
根據派出所的要求,“哈達義警”了解這一情況后,立即動身前往他家拿戶口本,并返回派出所將戶口本交給派出所工作人員。不巧的是,當天派出所停電斷網,無法正常受理業務。為了不耽誤王為志妻子后期根據惠民政策報銷醫療補助,派出所當即啟動“跨區域警務協作”工作機制,并組織民警與“哈達義警”一起驅車前往最近的班瑪縣多貢麻派出所順利完成戶口本以舊換新工作。
“你把群眾當成親人,群眾自然會把你當成家人。”就像派出所民警最常說的這句話一樣,王為志回鄉后第一時間到派出所致謝,感動地說:“我在很多地方打過工,你們真的把我當家人看待啊!”
自成立以來,“哈達義警”已由從最初的寥寥幾人發展到40人,再到現在的70人,先后發現苗頭強、風險高、隱患高的各類矛盾糾紛21起,其中10余起糾紛調處實行“民調入所”,并都得以成功化解。
今年24歲的昂青貢家住木熱村二社,去年成為“哈達義警”的一分子。雖然一家四口的生活主要靠他務工和采挖蟲草,但他仍然將義警的工作排在首位。
“我覺得派出所為人民服務特別好,自己能加入很驕傲,感覺自己像一名警察一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祁連山下,一間警務室,一對夫妻堅守十年
2012年,已經從警20多年的民警趙延壽毅然決定來到海拔2400米的寺溝景區警務室駐站,一待就是10年。[詳細] -
守護長江支流的青海“哈達義警”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有一支富有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哈達義警”群防群治隊伍。[詳細] -
青海三江源民警鏡頭里的野性高原
近日,三江源國家公園森林公安局民警日常巡護時,拍到大量藏野驢、白唇鹿、藏原羚等高原野生動物的照片。[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