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北州:激活黨建“紅色引擎”集體經濟“節節攀升”
海晏縣金灘鄉東達村養殖小區內養殖的羔羊正在食用青草料。海北州委組織部供圖
海晏縣金灘鄉東達村黨支部黨員面向黨旗宣誓。
門源縣浩門鎮小沙溝村村民們正使用合作社的收割機收割莊稼。
門源縣浩門鎮小沙溝村村民們正使用合作社的收割機收割莊稼。
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事關農牧民切身利益,事關基層政權鞏固,事關農牧區長遠發展,有利于提高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和鄉村治理水平,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
近年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提升農牧區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助力脫貧攻堅、推動鄉村振興的動力引擎,大力實施村集體經濟“破零復壯”工程,在強化黨建引領上持續發力,堅持州縣推動、鄉村主抓,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積極探索符合海北農牧區實際的多元化發展模式。
2018年全州214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3萬元以上,在全省率先高質量實現全域“破零”目標。2019年全部達到10萬元以上,2020年基本達到20萬元,2022年在疫情防控大背景下持續穩定在20萬元以上,有效提升了農牧區基層黨組織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
加強頂層設計 堅持系統謀劃
海北州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忠義說,“海北州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擺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高度,作為提升組織力、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探索走出了一條村集體經濟收入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弱到強,符合海北實際、具有海北特色的村集體經濟發展之路,2022年全州214個行政村集體經濟年收入持續保持在20萬元以上,年總收入達到8822.6萬元,村均年收入突破41萬元,有效提升了農牧區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號召力。”
海北州委制定了《海北州村集體經濟“破零”“復壯”工程實施意見》,明確了一年破零清零、兩年鞏固提升、兩年提質復壯“五年三步走”的目標措施,與推進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緊密結合,共同謀劃、一體推進。落實“州級抓統籌,縣級負總責,鄉村抓落實”分級負責機制,構建縱向州、縣、鄉、村四級齊抓共管,橫向組織、發改、農牧、鄉村振興、財政等部門共同發力的立體責任體系。
持續推進州級領導“1+10”聯系基層服務群眾機制,州級領導帶頭深入鄉村督導調研村集體經濟,縣鄉領導干部跟進落實,不斷加強宏觀指導。祁連縣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產”發展思路,積極推行“五個一批”發展模式,探索生態畜牧、鄉村旅游、農畜產品加工及服務業等多條腿走路,推動村集體經濟加速“復壯”,全縣年收入30萬元以上的村達到55.6%。
注重因地制宜 推動多元發展
走進剛察縣哈爾蓋鎮貢公麻村榨油廠,工人們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小油菜加工,一桶桶金黃色清澈見底的菜籽油裝箱打包,運出廠房。貢公麻村通過發展油菜種植、農機具租賃、菜籽油加工、出租農貿市場、修建步行街出租鋪面等多元產業,2022年收入達到1060萬元。
海北州圍繞“四地”建設,積極探索生態畜牧、鄉村旅游、農畜產品加工及服務業等多條腿走路,不斷探索村企合作型、產業帶動型、租賃收益型、入股分紅型、盤活資產型、特色實體型、旅游服務型等黨建引領產業發展模式,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協調發展。
堅持“一村一品”,實施村集體經濟項目504個,其中,以種養殖業為主導的第一產業235個,以加工制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9個,以鄉村旅游、家政等服務業為重點的第三產業260個,既壯大了集體經濟,又增加了農牧民收入,進一步夯實了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
剛察縣沙柳河鎮尕渠村通過建設西門塔奶牛養殖基地、香巴拉生態園,草場租賃,入股青青草牛羊專業養殖合作社、高原舟畜產品銷售有限公司,小學場地租賃等,年收入達146.7萬元。
祁連縣八寶鎮充分利用區位優勢,通過草場、商鋪、賓館出租,光伏發電、生態旅游、規模養殖等產業,先后培育拉洞臺村、白楊溝村等7個村發展旅游實體產業,東村、西村等14個村購置商鋪租賃,多數村集體經濟收入100萬左右,成為發展村集體經濟示范鄉鎮。
堅持上下聯動 提升發展質量
門源縣西灘鄉邊麻掌村依托“眉戶戲”文化資源,由黨支部牽頭創辦了“西灘鄉邊麻掌村興旺眉戶戲劇團公司”,以“黨支部+公司+群眾”的運作模式,為村集體創收6萬余元,劇團演職人員人均年收入2萬余元,實現了村集體和個人收入雙贏。
海北州委組織部牽頭,聯合財政、發改、農牧等部門制定《關于扶持村集體經濟“復壯”的若干措施》,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納入目標責任考核體系,作為縣鄉村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重要內容,夯實各級黨委政府主體責任。
2019年以來協調中央財政資金4900萬元扶持123個村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將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情況納入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年度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作為州縣鄉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必考必述必評內容,逐級壓實各級黨政領導班子的主體責任和組織部門的牽頭責任,采取縣級領導“聯”、單位部門“幫”、鄉村干部及第一書記“干”的工作機制,積極探索村集體經濟多種發展途徑,初步形成了整村推進、整縣提升的良好格局。
強化組織引領 提供堅強保證
黨建強,發展就快。
海晏縣金灘鄉東達村始終堅持以黨建引領促發展,成立了“海晏東達富民特色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嘗試栽培食用菌成功后,又蓋起專業溫室大棚和機械化、規模化的高標準鏈條式生產車間,食用菌產能得到了提升。
此外,打造人畜分離的集中養殖及活畜交易點,改變了一年一季出售牛羊的舊做法,走上了四季均衡出欄銷售牛羊的新路子,積極嘗試土地流轉,全村3890畝土地由專業合作社托管種植,種地的事交給合作社,村民到了年底分紅,騰出手來搞養殖、外出務工,進一步拓寬增收渠道。經過幾年的努力,菌類種植產業、畜牧養殖業逐漸成為主導產業,村集體年收入達到35萬元,走上了可持續發展之路。
海北州牢牢抓住基層黨組織這個“牛鼻子”,堅持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重要保障,常態化開展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轉化,持續推進“五統一”支部黨日活動,扎實推進以評促建活動,全州214個村黨支部全部達標。
海北州持續加強村干部隊伍建設,村“兩委”干部中致富帶頭人占30%,村集體經濟帶頭人培訓覆蓋率達98%。組織179名村干部參加國家開放大學大專班學歷素質提升工程,選派293名機關干部到97個村擔任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每年召開抓黨建促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觀摩推進會,制定《海北州村集體經濟資產管理辦法》和《海北州實體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推行“五分法”“541”等收益分配機制,嚴格落實“四議兩公開”“村財鄉管”制度,確保村集體收入支出分配合理,穩步發展壯大,讓廣大黨員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海北州:率先在青海省全面實現村集體經濟“破零”
據官方數據統計,海北州級籌資1億多元、四縣整合項目資金近6億元支持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其中州委組織部籌資150萬元扶持“空殼村”破零。[詳細] -
青海省剛察縣:民眾合力“搞活”村集體經濟 富民一方
如今,逐步富庶起來的貢公麻村又有了新的計劃。“計劃投資3500萬元,在西寧的萬達廣場購買1000平方米的商鋪進行出租,收取租金,這樣又是一筆收入。”熱什則加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