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隆寶:讓長江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境內的青海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扎實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加強高原高寒沼澤濕地保護,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呈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喜人景象。
青海省玉樹州隆寶灘濕地(青海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供圖)
保護區成為長江源頭野生鳥類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鳥類達17目39科138種,養育了黑頸鶴、遺鷗、黑鸛等10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以及黑頸 、蓑羽鶴、灰鶴等23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頸鶴從初建時的22只增至最多時216只,斑頭雁由最初發現時的1000只增加到了上萬只。新增黑鸛、琵嘴鴨、金鸻、扇尾沙錐、黑尾塍鷸、白腰杓鷸、林柳鶯、赤頸鶇等108種,自然保護區鳥類種群資源數量逐年增加。隆寶灘濕地已經成為全球候鳥遷徙路線中的中亞-印度遷徙路線上重要繁殖地和停歇地,是青藏高原地區黑頸鶴和斑頭雁主要繁殖地。
青海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黑頸鶴(青海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供圖)
同時,保護區又是青藏高原高寒沼澤濕地集中分布區,高寒沼澤濕地資源得到較好保護。隆寶灘濕地泥炭儲量為172萬噸,總碳庫28萬噸,維管束植物達44科132屬224種,哺乳動物4目7科11種、兩棲動物1目2科3種、魚類1目2科3種,豐富的泥炭沼澤資源覆蓋了幾乎所有高寒沼澤代表性濕地動物和植物,擁有所有高寒沼澤所能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類型。
青海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管護員(青海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供圖)
十年來,保護區成為玉樹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隆寶灘周邊牧民繼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秉承“萬物一體、和諧共存”生態價值觀,堅持傳統游牧輪牧方式,踐行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智慧利用濕地資源。同時,設立社區共管試點村和自然教育試點學校,開展社區共建模式。實行濕地生態管護員制度,每月按時領取固定工資,牧民群眾吃上“生態飯”。(文稿來源:青海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站長巴桑才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中國首個黑頸鶴繁殖保護地建立至今黑頸鶴數量增長近8倍
青海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黑頸鶴數量從1986年保護區建立時的22只增加至如今每年穩定的180只,增長近8倍。[詳細] -
國社@青海丨探訪青海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青海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境內,平均海拔4200米,功能區總面積10000公頃,保護區內主要植被類型為草甸和淡水沼澤,為水禽候鳥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棲息環境。 [詳細] -
青海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現赤頸鶇
記者5日從青海多美生態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獲悉,受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站委托,該公司日前在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鳥類調查,首次發現赤頸鶇。[詳細] -
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鳥類名錄增加到134種
日前,青海多美生態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駐站監測人員協同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人員環湖監測時,遠距離發現一只體型偏大的鷸,最終確認為白腰杓鷸。[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