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玉樹:微小“音符”譜響城市“和諧曲”
圖為玉樹市夜景。 玉樹市委宣傳部供圖
深秋,青南高原的氣溫已降至零下。凌晨六點,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天色微亮,城市還未從睡夢中蘇醒,安靜的街面上只有“唰唰”的聲響。
桑丁卓瑪正手執掃帚,仔細清掃路上的紙屑,駕駛垃圾清理車的丈夫尼扎等在前面的路口,兩人一起將垃圾堆積、回收。
從拿起方向盤的那天起,尼扎已經干了13年。受到他的影響,妻子和大女兒也相繼穿上橙紅色工作服,成為“城市美容師”。
上午九點,尼扎夫婦清掃完成,一同前往“愛心早餐”供應點。朝陽初升,潔凈街面上,背書包的孩子、上班族神色匆匆,廣場上老人圍成圓圈跳起鍋莊(一種藏族舞蹈)……踩著歡快的藏歌節拍,玉樹市開始了新的一天。
圖為航拍玉樹市。 玉樹市委宣傳部供圖
在西杭街道,各式各色車輛、外賣小哥穿行其間,一幢幢藏式小樓齊整緊湊,陽光灑在屋檐上,難以想象這里曾經的千瘡百孔。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發生7.1級強烈地震,位于震中的結古鎮西杭片區受災最為嚴重。隨即,集中搜救、受損評估、災民安置、物資發放等工作同步啟動。從“廢墟黨支部”到“帳篷指揮部”,全國各地抽調救援力量前往玉樹,災后重建在短短數月內全面展開。
彼時,玉樹縣國土資源局承擔著受災地區國有、集體和個人土地的清查、測繪、權屬確認登記、土地征用等任務。索昂顏培和同事拿著圖紙,走遍受災點的每家每戶,“我們是重建的第一步,肩上扛著千家萬戶的期盼,壓力大,責任更大。”
為了加快進度,索昂顏培開啟“白加黑、五加二”工作模式,地震發生后的500多天,他未請過一天假。“我并沒覺得累,因為當時,盡早建好家園的想法是壓倒一切的。”他說。
2013年10月,玉樹縣撤縣建市。“全國各地的兄弟支援我們建起新家,怎樣才能守護好來之不易的重建成果呢?”如索昂顏培一般的城市管理者們,又開始了新的摸索。
2014年,西杭街道辦事處成立,7000多戶、3萬多牧民統一搬進嶄新的樓房。“小到水電氣暖使用、大到物業收費管理,都是新鮮事,需要時間學習、適應。”索昂顏培說,此后幾年,街道組織社區工作人員參加培訓,大量咨詢、借鑒其他城市的經驗,積極與居民宣講、溝通,耐心幫助他們解決困難。
漸漸地,索昂顏培感到,居民們有了“主人翁”意識,街坊鄰里互幫互助,主動承擔社區工作、維護環境整潔。“親歷過同樣的傷痛,彼此間的友愛和共鳴更深。”他說,“感恩”的種子已在普通市民心中發芽。
1983出生的江加多杰從小在西杭街道長大。現在,他已成為這里扎西大同村的黨支部副書記。
“以前街道很臟,一下雨蹚水走,我們撿木塊、燒牛糞取暖,喝水要到鄰居的井里挑。”江加多杰說。而現在,一大家子搬進小區,孩子上學、老人看病都很方便,“每晚加完班,走在回家路上,路燈很亮,心里很暖。”
登上當代山觀景臺俯瞰玉樹市,江加多杰牽著4歲的女兒,給她指家的方位。“推窗見綠、藍天碧水,我們就像生活在一個大公園里。”他笑著說。
看著不遠處燈火通明的西杭,江加多杰又夢回童年,和小伙伴在窄窄斜斜的土路上玩耍,紙扎的風箏在空中晃晃悠悠……
“從沒想到,生活會變得如此美好。”江加多杰說,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要靠生活在其中的每個“小音符”和諧共奏,“身后有強大的祖國,我們便有不斷向前的信心和動力。”
據了解,十年來,玉樹市實施12.3萬畝造林綠化工程,義務植樹12.05萬株,綠地率提高至41.5%,全市空氣質量優良率和重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均達100%。“智慧城市”建設初具成效,行政村道路通暢率、4G網絡覆蓋率均達100%,8個鄉(鎮)、57個行政村實現電網覆蓋。累計投入2.14億元,實施棚戶區改造、高原美麗鄉村等項目,城鄉發展煥發新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青海玉樹十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6.6%
19日,記者從青海玉樹州委宣傳部獲悉,十年來,該州控輟保學歷史性實現動態清零,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6.6%。 [詳細] -
青海玉樹:綠茵場上逐夢的“藏木蘭”
從水泥地到綠茵場,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從熱愛到專業……在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越來越多的女孩子加入到體育運動中,在體育中找尋快樂和人生方向。 [詳細] -
從“滿目瘡痍”到“一眼盡綠” 江源玉樹守好“中華水塔”
12年前,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發生7.1級大地震。現如今的玉樹已蛻變為三江源頭充滿綠意的現代化高原新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