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汶川到瀘定,14年來他們依舊“在現場”
宜賓藍豹應急救援隊搜救組成員劉方杰(右一)正在參與救援。 受訪者供圖
“近年來社會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從空缺到專業,協調和指揮能力也大有提升。”四川省應急志愿服務總隊筠連大隊隊長文韜從2005年開始參加志愿服務,16年間參與過數次救援活動,他把“業余”變成了“全職”。
9月5日12時52分,四川甘孜州瀘定縣發生6.8級地震。樂山市犍為縣青年志愿者協會應急救援隊迅速響應,31分鐘后,副隊長周天富與20名隊員集結完畢,從樂山趕往震區,當日19時抵達瀘定時,他的“愛人和父母還不知道”。沒有電和通訊,現場的景象讓參加過數次地震救援的周天富“特別揪心”。
筠連筠愛青年應急救援隊和藍豹應急救援隊正在參與救援。 受訪者供圖
不少參與此次救援的志愿者和文韜、周天富一樣,14年來也參與過汶川、玉樹、雅安、蘆山等地震救援工作。6日天不亮,各路救援力量開始趕往王崗坪鄉。道路不通、余震不斷、落石飛濺,前一天搶通的道路持續面臨垮塌風險……由于受災地區多是高山峽谷,交通中斷給救援帶來極大困難。“時間就意味著生命。”宜賓藍豹應急救援隊搜救組成員劉方杰表示,水路和山路是通往震中最省時的方式。
于是,救援人員乘坐沖鋒艇渡河轉運群眾和物資。在沿河的垮塌點,沖鋒艇只能在沒有落石的地域停靠,救援人員一步步爬上廢墟進行轉運。生者、遇難者,甚至居民的十幾頭小豬,都隨同沖鋒艇被轉運出來。“每一艘船,承載著對生命的敬畏。”46歲的周天富站在這片當地居民祖祖輩輩曾生活的地方,忍住淚水告訴隊友,“雖然能做的有限,但我們多做一點算一點,竭盡全力。”
筠連筠愛青年應急救援隊救援人員正在為傷員傷口清理。 受訪者供圖
文韜介紹,近年來,四川省應急救援專業化程度大幅提升,包括筠連大隊在內的多支救援隊伍不但會參與專項“比武大賽”,還會請專業教官開展水域、繩索、破拆、急救等技能的周訓與月訓,并不定時對隊員進行技能拉練。
此次瀘定地震救援,藍豹應急救援隊跟隨當地向導徒步5個半小時抵達王崗坪鄉幸福村,輪換著背行動不便的老人兒童下山,在王崗坪鄉躍進村和幸福村轉移了131名被困群眾,搜尋排查2臺被埋壓汽車。宜賓筠連筠愛青年應急救援隊副隊長遲進堂在兩河口位置轉移被困群眾時,注意到岸邊兩個焦急等待同伴的小伙子。“如果不趕在天黑前接到他們,山路險峻又全是落石,將會很危險。”了解情況后,遲進堂立馬帶隊員上山。
宜賓藍豹應急救援隊搜救組成員劉方杰正在參與救援。 受訪者供圖
“天要黑了,再快一點,我的體能跟得上。”為了更快找到被困人員,遲進堂以最快速度徒步突進山頂。約一個半小時后,他們在一處垮掉的山路上發現了小伙子的同伴:一位背著4個月嬰兒的母親、一位老人和一位被落石擊中引起發炎頭痛的傷員。順利護送她們下山后,救援人員立即為傷員傷口清理,并優先轉移了傷員、老人和兒童至安置點。
近年來,周天富注意到居民防震自救能力提高的重要性。自2020年起,他先后進入8所中小學開展地震演練公益教育。地震發生當日,周天富立即聯系了2天前進行防震減災公益講座的學校,得知孩子們“教科書式”避險,他才松了口氣。
從汶川到瀘定,從部隊到社會應急救援隊伍,從現場救援到校園教育,14年來,文韜、周天富、劉方杰、遲進堂這群“逆行者”一直“在現場”。他們不僅是防震減災能力提升的見證者,更是親歷者與參與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四川瀘定地震災區生活生產秩序逐步恢復
輕快而稚嫩的兒歌聲從帳篷中傳來,瀘定縣貢嘎山片區寄宿制學校的音樂老師阿布正在給剛剛入學的一年級新生上第一節音樂課。“希望通過唱歌、跳舞,讓他們快樂成長。”阿布說。[詳細] -
水通路通電通網絡通 地震災區生產自救陸續展開
“9·5”瀘定地震發生后,各方救援力量聞令而動。震后七天,地震災區中斷的供水、通鄉公路、用電、通信等均已搶通,過渡安置點已開始修建,危房拆除已啟動,首批地震傷員康復出院,生產自救陸續展開。[詳細] -
“家沒了,但我們還有一雙手!”——四川“9·5”瀘定地震災區見聞
8日,四川“9·5”瀘定地震救援進入第四天。連日來,記者奔走于災區各個安置點和救援現場,時時被普通人身上迸發出的人性光芒鼓舞和感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