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同仁市:牦牛奶里“釀”醇香日子
圖為高原婦女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生產的酸奶。 馬芝芬 攝
在盛產牦牛奶的高原牧區,地道牧民幾乎都會自制酸奶。
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瓜什則鄉的牦牛酸奶,口味醇香,小有名氣,深受當地民眾喜愛。更有甚者,不惜專程驅車前往瓜什則鄉購買。
“酒香最怕巷子深啊!”同仁市瓜什則鄉黨委副書記、鄉長先巴旦增日前告訴記者:“過去牧民零散養殖牦牛,沒有形成規模。而鮮奶保質期短,一部分制作成酸奶拿到鄉上賣,一部分自家食用,始終無法轉換成高收益。”
如今,在瓜什則鄉,酸奶售賣店隨處可見。
記者隨機走進了高原婦女畜牧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夏吾措和合伙人久血措,熟練地把調配好的酸奶菌種倒進塑料小桶內,陣陣奶香夾雜著酥油的醇香,沁人心脾。
“過去我們幾個見到陌生人,都很害羞。現在,我們已經成了一個能說會道的‘老商人’了。”夏吾措詼諧幽默,“現在酸奶銷路非常好,平均每天要賣出去30多桶,一些酸奶還拿到黃南州出售,收入越來越好。”
今年40歲出頭的夏吾措,走路帶風,說話干脆利落。很多年前,她就開始做酸奶小生意,也算得上瓜什則鄉自產自銷“第一人”。
但剛進入這個行業,夏吾措還摸不清這里的門道,“只要不摻假,總能賣出去吧。”
圖為夏吾措和合作伙伴打造的高原婦女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的門店。 馬芝芬 攝
但夏吾措的收入一直不穩定,她也從未想過,要把酸奶做成產業。
夏吾措還有一重身份是村里的婦聯主任,有一次在鄉上參加會議時,她和其他兩個村的婦聯主任久血措、吉毛加聊起了酸奶生意,三人一拍即合。
三人從小在牧區長大,又都會做酸奶,久血措有銷售經驗,吉毛加對政策的把握還算到位——2021年4月,幾人湊錢成立了高原婦女畜牧業專業合作社。
從牧民手里收購鮮牛奶、手工加工、出售——2021年8月,正好趕上了瓜什則鄉首屆牦牛酸奶藝術節,合作社準備了200份酸奶招待游客。
“大家對我們的酸奶贊不絕口,都說味道純正。”夏吾措說,初次創業的成功讓她的信心更足。
“我在家門口的合作社上班,主要負責做酸奶,每月有工資,還能照顧家,想想就開心。”合作社員工周拉喜滋滋地說。
合作社成立后,管理規范、成本降低,夏吾措和伙伴們還開了一家小商店,專門賣土特產,除了酸奶,還有酥油、曲拉和糌粑等特色產品。
瓜什則鄉海拔高,草場資源豐富,是同仁市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優質的環境、獨特的品種,造就了牦牛奶的蛋白質、脂肪、糖分含量高原普通牛奶。
先巴旦增告訴記者,“希望我們把瓜什則牦牛酸奶品牌推出去,給大家提供既營養又安全、既衛生又可口的酸奶,對此,我們信心十足。”
近些年,當地不僅建設瓜什則鄉酸奶加工廠,還通過成立酸奶協會、申報瓜什則傳統酸奶“非遺”項目、召開牦牛酸奶產業論壇、舉辦瓜什則鄉首屆牦牛酸奶藝術節等,積極打造瓜什則牦牛酸奶文化品牌,帶動地方畜牧業高質量發展。
據記者了解,農業農村部、青海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農業農村部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打造青海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行動方案》,明確以“提質、穩量、補鏈、擴輸”為路徑,緊緊圍繞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著力把青海打造成生態環保、特色鮮明、國內外知名的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偉大變革丨高原咖啡飄出牦牛奶香
不久前剛下過一場雨,青藏高原上的俄合拉村綠意更深。27歲的馬強強準備咖啡豆、打掃桌椅,為即將到來的旅游旺季作準備。[詳細] -
青海78個農產品獲國家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12日,記者從青海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近日,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縣雪多牦牛、同仁縣青稞、尖扎縣山羊、蕎麥、湟源縣牦牛肉等10個農產品通過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專家委員會評審。[詳細] -
青海省同仁縣:用足用活文化資源 實現產業融合發展
16日,第十五屆西北五省(區)“花兒”演唱會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保安鎮舉行,30余名“花兒”歌手用美妙的歌聲和膾炙人口的歌詞歌唱新時代、新生活。[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