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最美醫生”占瑪澤仁:一輩子只做一件事,治病救人
占瑪澤仁和徒弟們在藏藥房。圖片均由德格縣融媒體中心提供
占瑪澤仁在看診治病。圖片均由德格縣融媒體中心提供
主角名片
占瑪澤仁,今年68歲,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上燃姑鄉衛生院醫生,1975年開啟行醫路。從醫以來,一直堅持采集或自費購買藥材制作藏藥,以低廉價格幫助病人。2016年3月,占瑪澤仁被評為全國最美醫生獎;2021年12月,被評為第七屆四川省道德模范。
953215,這個數字是占瑪澤仁醫治過的病人(次)總數,是他生命中分量最重的一個數字。從1975年7月25日至今,40多年來,這個數字在占瑪澤仁心頭不斷變大。
“我希望多活幾年,不是貪生,是期待診治的病人能達百萬人次。但不知道我有沒有這個命。”這是占瑪澤仁在49歲那年,因為生病,擔心自己突然離世寫下的遺書。
遠近聞名
他的診室設在空曠的室外
5月11日,記者驅車來到德格縣上燃姑鄉佐巴通村,見到正在為村民看診的占瑪澤仁。他弓著背坐在衛生院院壩的椅子上,厚厚的棉衣外套著白大褂,眼鏡懸在鼻梁上。他的面前有一個用于診療的黃色課桌,看病的隊伍已延伸到衛生院大門口。
占瑪澤仁看病從“望、聞、問、切”開始。他一邊撩開村民澤某的外套,手指在胃部區域輕輕按壓,一邊詢問近期服藥后身體恢復情況。
澤某告訴記者,一個月前,他突發胃炎,胃部疼痛難忍,“以前就聽說上燃姑鄉有個好醫生,醫術高、醫德好,看病還很便宜,我就慕名而來。這已經是第三次治療了,胃痛明顯緩解。”“病情好了些,再吃藥調整一下。”占瑪澤仁叮囑道。
太陽下,偌大的衛生院院壩,都是占瑪澤仁的診室,記者不禁好奇,為何寧可風吹日曬,也要在空曠的室外就診呢?
“以前藏醫不像現代西醫那樣清晰地劃分了科室,我們實際上是全科醫生,其中,就包括看診一些傳染性疾病。另外,藏醫有一項重要的看診方式是查看尿液。我的病人多,空曠的院壩便于病人走動。”于是,這種室外看診的方式一直延續至今。
“現在多的時候每天有上百號病人來找占瑪醫生。除了本縣的患者,還有白玉、石渠等地的病人,也有來自西藏、青海的病人。”上燃姑鄉衛生院院長扎西三郎介紹,“看診人數多,特別是遠道而來的病人,路途耗時耗力。為了節約大家的各項成本,衛生院將看病流程簡化,免除掛號、繳費,以及不必要的檢查。患者到院就可以直接查尿、看診、抓藥,三步到位,大大節約了時間。”
佐巴通村30歲的旦中,從小到大,每每有個頭疼腦熱都是向占瑪澤仁尋求幫助,“從我出生以來,只要生病就認準占瑪醫生,就服他的藥。”
麻邛村的村民沖江全家,一家四代老少皆是由占瑪澤仁“照看”。按照沖江的說法,“吃藥打針看病輸液,占瑪醫生仿若我們的‘拉杰’(守護神)。”
仁真翁姆也是占瑪澤仁的患者之一,她來自石渠縣蝦扎鎮。“我患有癲癇病,病史有10多年了,親人聽說德格有位醫術高超的醫生,便來治療。”仁真翁姆說,“通過吃藥加火罐治療,我的病情有所緩解,非常感謝占瑪醫生。”
就是這樣,每一天的各色病人,組成了占瑪澤仁每一天的生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獨自堅守
“單包赴診”的日子他堅持了20年
占瑪澤仁,原是一位牧民,以放牛為生。轉變發生在他21歲那年。
1975年,上燃姑鄉響應號召成立合作醫療站,德格縣衛生局和鄉干部推薦了有幾年藏醫經驗又樸實能干的占瑪澤仁去學習。那年,占瑪澤仁在德格八邦藏醫院參加了45天培訓,學習了西醫部分理論和實操,能做簡單的手術。結業后,占瑪澤仁回到鄉上,成為醫療站唯一的“赤腳醫生”。
那時的占瑪澤仁一邊放牧一邊看診治療。
上燃姑鄉是甘孜州德格縣最偏遠的鄉鎮之一,距離縣城近300公里,平均海拔3620米,是一個純牧業鄉。曾經由于交通不便、環境閉塞,生活在這里的農牧民只能就地就近就醫。當地群眾一有傷痛,鄉上的醫療站便成了首選之地。
找占瑪澤仁看診的人越來越多。于是,“赤腳醫生”幾乎全部放下牧場的工作,一心撲在醫務上。這大大方便了當地群眾,滿足了周圍村莊基本醫療需求。
上世紀,上燃姑鄉沒有公路,醫療條件也較差,占瑪澤仁盡職盡責、滿腔熱情地為村民服務。該鄉面積700多平方公里,不管深夜還是風雨交加的日子,只要病人有需要,他都會背著醫療包上門赴診。
這樣“單包赴診”的日子,占瑪澤仁持續了近20年;一個人支撐一個醫療站,占瑪澤仁也堅守了近20年。
在此期間,占瑪澤仁的行醫路并非一帆風順,最大的反對聲音來自親朋好友,“又累又苦,還是別干了”“醫療站只有你一個人,沒人管你,實在不用這么拼命”……占瑪澤仁也苦惱過,但為了一句“醫療站交到你手上,不能拆、不能垮”的囑托,以及村民的殷殷期盼,他一再堅持。
1994年,縣上派來新的醫護人員,占瑪澤仁終于有了搭檔。
如今,醫療站變成了衛生院,刮風漏雨的土屋變成了二層小樓房。工作人員從原本的1人增加到現在6名醫生、1名護士、2名村醫,衛生院組建起了醫護團隊。
現在,衛生院依然延續著到村入戶為病人看診的傳統。扎西三郎介紹:“每月我們的醫護人員分批至少下村15次做基礎治療、排查、宣教工作,鞏固村民衛生健康。”
擔起責任
自費近300萬元囤藥1.9萬公斤
從開始行醫起,占瑪澤仁便鉆研醫學理論和醫術,并著重德格本地藏醫藥學。“藏醫有著悠久的歷史、完整的體系、獨特的治療方法,值得深入研究。”占瑪澤仁表示,行醫過程中,他主要以藏醫藥辨證施治為醫療準繩,用藏醫藥配合推拿、按摩、發汗、藏灸、熱冷敷、火罐等方法進行綜合治療。
占瑪澤仁吃苦耐勞、真心熱情、學習能力強,47年的行醫路,贏得了群眾的敬重。不少村民贊揚:“占瑪醫生就是村里的專家,是救命恩人。”
“占瑪醫生不為自己,吃穿根本不講究,行醫的收入大都用于買藥材、儲備藥材、救助病人。”上燃姑鄉干部降擁四郎介紹,即使現在,占瑪醫生仍然堅持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看診、治療、教學……大量的事務需要他處理。
在看病、治病的間隙,占瑪澤仁還會上山采集藥材,或者到康定、成都購買藥材,每次都是大包小包帶著救治良藥回鄉。“在我記憶里,占瑪醫生開出的藥,價格一直都是一個水平線,基本是2—3元,3天的藥量最多15元,幾十年來未曾變過。”村民旦中說道。
47年的時間,占瑪澤仁個人儲備藏藥原材料近1.9萬公斤,估值近300萬元。雖然采藥、集藥費神費力,但占瑪澤仁依然樂此不疲。“自己采集、購買藥材可以更好地研究藥材特性,保證藥品品質。更為欣喜可觀的是,可以有效降低藥品成本,讓病人有條件享受低價治病。”占瑪澤仁表示,“我一直對醫生這份職業保持著熱愛,我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幫助更多的人。多年來,村民的敬重,更讓我必須擔起這份責任。”
就是這份責任,讓行醫47年的占瑪澤仁一直堅守。
“占瑪醫生掙的錢,全部補貼在患者身上、用在購買藥材上。衛生院缺乏藥品,占瑪醫生便上山采藥,他的足跡踏遍了德格的山山水水。沒有醫用資料,他便四處收集,家中收藏了建院以來的全部資料。他還自己動手配制藥品,如今配制的院內藏藥制劑已經達到數百種。”談起這些,降擁四郎的言語里全是敬佩,“他還把自己獲評‘優秀鄉村醫生’得到的5000元獎金全部捐出修建橋梁,方便了病患來往衛生院。”
傳承醫術
無償收徒傳授畢生所學
隨著年紀增長,占瑪澤仁逐漸感到力不從心,他最大的愿望是能把醫術傳承下去,“生命是有限的,只要有人想學,為人也沒有問題的話,我都會把治病救人的本事,無償地、毫無保留地教給他。”
目前,占瑪澤仁已收了10余名徒弟。這些學徒來自德格、白玉、爐霍、石渠等地,其中有2名徒弟已經能獨立看診。27歲的曲扎就是其中之一。
曲扎是占瑪澤仁2017年收的關門弟子,是上燃姑鄉麻邛村村民。回憶當初拜師學藝的經歷,曲扎直說自己像個莽撞的孩童,“那時我拿著個小本子,直接跑到正在給病人看診的占瑪老師面前,直愣愣地說‘我想學醫’。面對不懂禮數的我,占瑪老師倒沒說什么,笑了笑讓我坐下。看完病人,他說‘你可以學,但你每天都要跟著我,會很苦’。”
就這樣,20出頭的曲扎跟著占瑪澤仁上山認藥、采藥,到偏遠村落為重癥病人診療、整理病例。
“5年前,有次我們幾個徒弟跟著占瑪老師上山采藥,遇到一位正在挖貝母的村民,當時這位村民神色并未有異,只是行動有些遲緩,我們自然不能發現什么。而占瑪老師不放心,走遠后又折返,多看了一眼。就是這一眼,救了這位村民。”這是曲扎學習生涯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也是這件事,讓曲扎明白何為醫者仁心。“當時村民變得有些神志不清、手腳僵硬。占瑪老師立馬丟下藥材、背包,沖到村民面前,將他背起沖下山,帶回衛生院治療。這一路十多二十公里,他愣是沒有停下來休息片刻。那一路,我明白了什么是身教。”
“我從事藏醫工作已經40多年了,深深地體會到醫藥診療在服務百姓中的重要作用。對繼承和弘揚醫藥事業,更是需要認真對待。”占瑪澤仁說。
占瑪澤仁一生沒有房子、沒有結婚、沒有孩子、沒有存款,鄉衛生院是他的家,他一輩子也只做了一件事——治病救人。
采訪完后,占瑪澤仁向記者表達了愿望:“2025年7月25日是上燃姑鄉衛生院成立50周年的日子,希望到時候能夠完成100萬人次的救助目標,更希望衛生院能幫助到更多的病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扎根牧區13年 她成了鄉親們貼心的“沈門巴”
2009年,沈富瓊從瀘州醫學院(現西南醫科大學)畢業后,報名參加“三支一扶”計劃,前往白玉縣麻邛鄉衛生院工作。[詳細] -
高原戰“蟲”醫療隊15年守護肝病患者健康
15年來,王文濤及其團隊致力于包蟲病防治攻堅,為甘孜州包蟲病患者進行復雜手術超過200臺,指導當地醫生完成手術超2000臺,他奔忙于雪域高原的身影,被藏族群眾譽為“高原上最美麗的格桑花”。[詳細] -
高原上的抗疫女藏醫:疫情不退,我就不走
達娃志瑪說,同事們的堅守給了她鼓舞,“有這么多戰友并肩作戰,我決心盡自己所有的力量阻擊疫情。疫情不退,我就不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