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東西的愛心接力 4名四川藏族同胞浙江溫州接受治療
捐贈儀式現場。鄭鵬 攝
藏漢一家親,守望相助情。25日記者獲悉,“大愛溫州·情系壤塘”愛心助醫幫扶壤塘困難群眾慈善捐贈儀式近日在浙江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舉行,來自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縣的4名藏族同胞接過溫州各界募集的40多萬元愛心款,將在溫州接受治療。
據了解,此次來溫州的4名患者中年齡最大的19歲,最小的才6歲,他們分別患有脊柱側彎、先天性肛門閉鎖、角膜病、先天性腳畸形等疾病,備受病痛折磨。
巴爾夢(化名)是一名角膜病患者,在溫州市天愛公益協會的幫助下來到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院就診,陪同巴爾夢來溫州接受治療的拉修在捐贈儀式上給愛心人士和醫生深深地鞠了兩次躬。
拉修說:“作為親人,我很希望巴爾夢能跟其他孩子一樣擁有健康快樂的生活,但因為家鄉醫療水平有限,家庭經濟收入又不高,無法讓孩子接受治療。這次能夠到溫州接受治療,心里特別高興,感謝牽線的援川干部和溫州各界愛心人士。”
卓瑪(化名)患有先天性肛門閉鎖,出生時便沒有排便通道,食物消化后不能排出,日積月累就像不斷往背簍里增重一樣,只能從尿道里排出極少量的排泄物。更讓人心疼的是,卓瑪因病未曾入學,如再不治療將有性命之憂,但因家庭困難無錢醫治。
得知這一情況后,溫州市鹿城區援建壤塘縣干部吳松泉、陳顯建“牽線搭橋”,主動聯系溫州的慈善愛心人士。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育英兒童醫院兒童外科學科執行主任兼兒童泌尿外科主任陳聰德說:“患有先天性肛門閉鎖要盡早做人造肛門手術,有的出生不久就要做手術,像卓瑪這樣的情況很罕見。他們會與社會各界人士一起幫助她,醫院也會用最優質的醫療資源對其進行救治。”
“希望卓瑪治好病后能接受教育,多學一些文化知識,去做她想做的事。”卓瑪的父親如是說。
據了解,壤塘和溫州相隔2000多公里,為了能讓4名藏族同胞祛除病痛,溫州的慈善組織和愛心人士們完成了這一場從高原到沿海的愛心接力。到溫州后,由不同的慈善機構一對一幫扶4名藏族同胞及其家屬,并安頓好他們的食宿。
溫州的慈善機構及愛心人士此次共捐贈醫療費和路費40多萬元,并給患者送上慰問品和慰問金,幫助藏族同胞們戰勝“病魔”,開啟新人生。醫院方面給4名藏族同胞開辟“綠色通道”,并安排專人陪同辦理入院手續。在得知有1名患者及其家屬都不懂漢語,可能無法與主治醫生交流后,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育英兒童醫院鹿城院區管理中心又緊急協調,安排懂藏語的規培生充當翻譯。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育英兒童醫院副院長王向陽表示:“溫州是一座充滿愛心的城市,相信這次愛心助醫慈善捐贈活動不僅是給壤塘困難患者家庭帶來物質上的幫助,在精神上還能給予他們更大的鼓勵和支持。”
“扎西德勒(藏語,表示歡迎、祝福吉祥的意思)!”在慈善捐贈儀式后,藏族同胞紛紛拿出從川藏高原帶來的哈達,獻給了在場的愛心人士。
自從2013年,溫州市對口支援壤塘縣以來,遠隔千山萬水兩地“牽手”,從此山水相依。截至目前,溫州已在基礎建設、產業培育、醫療教育、技能培訓、勞務輸出等方面實施27個項目,累計向壤塘縣投入幫扶資金1.12億元。
溫州市鹿城區委常委,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縣委常委、副縣長(掛職)吳松泉表示,“開展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是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精神的重要舉措,也是浙江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區的生動實踐,此次溫州各界幫助壤塘困難患者來溫州接受治療,是開啟兩地社會醫療援助的重要節點,也是溫州對口支援壤塘的又一暖心之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心之所向無問“西東” 浙江援川醫生把“臨床路徑”帶進阿壩
阿壩縣人民醫院“臨床路徑”管理出了成效后,阿壩縣藏醫院醫務科上門“取經”,邀請諸葛定心為其也制定一套“臨床路徑”管理制度并指導推行。[詳細] -
架起青藏高原光明之橋——記溫州醫科大學川藏青光明行項目
近日,海拔3730米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塔公鄉又迎來了光明使者——川藏青光明行醫療隊,她們在搭建的臨時眼科檢查中心,為眼疾高發區的藏族群眾提供眼健康服務。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