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真切,上海青!果洛的小康示范村來了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恰曲納村援青項目受益群眾
編者按: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為更好地宣傳上海市深入推進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辦公室、文匯報社聯合主辦的“全面小康 一起幸福——來自對口幫扶一線的故事”主題報道活動正式啟動。該活動通過征集對口幫扶地區脫貧群眾的笑臉照片,講述幸福背后的奮斗故事,宣傳展示本市助力對口地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所取得的成就。即日起,相關內容將在“文匯”App集中刊發,以饗讀者。
近年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加快邁向小康的步伐,決定以提高村鎮牧民群眾生活質量及產業發展能力為重點,優先打造一批美麗村鎮,江千鄉恰曲納村就是其中之一。
其實,論地利,恰曲納村發展其實沒有明顯優勢。從甘德縣縣城出發,沿著草原上蜿蜒的公路,一小時三十分鐘車程才能抵達恰曲納村。這里并非交通樞紐,也非旅游勝地,只是個坐落在山坳里的藏族自然村落。
論人氣,村民在貼上“小康示范村”的標簽之前,除了當地人知道這個由352戶牧民組成的村落外,外人幾乎不知道它的存在。天南地北的人只是從它面前匆匆而過,有心者看一眼路牌才知道它叫恰曲納村,但也會隨著路途的遙遠而隨之丟于腦后。
論資源,尋覓再三看到、聽到的都是高原上很普遍的牦牛,就連被譽為“黃金”的蟲草,在這里也只是偶爾碰到幾根,根本當不起“資源豐富”這個名號。
這里的居民們世世代代靠放牧為生。他們如何發展奔小康?這個問題曾困擾村子千百年。
經過上海援青聯絡組兩年多的努力,如今恰曲納村一天天變化很大:村民不僅住進了新房子,而且還在當地實現就業,解決了長期生計問題,山村有了“小康示范村”的模樣,遠近聞名。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江千鄉恰曲納村小康示范村建設項目鄉村提升項目
整齊的安居房、寬敞的水泥路,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恰曲納村處處透著宜居、舒適的氣息。
上海第四批援青干部、甘德縣副縣長王全有說:“我剛來果洛的時候,去恰曲納村看了一下。原來的恰曲納是破敗不堪的,村民的房屋特別的舊,道路都是羊腸小道,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
叁才原本是村里的困難戶,如今,他不僅住進了新房子,家具、家電也一應俱全。
叁才說:“以前水電路和房屋非常差,通過上海的幫扶后,舊房子拆了建了新房,現在的恰曲納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感謝黨和國家、感謝上海人民。”
“我們以前住的房子,條件好的是彩鋼房,條件差的還是土房,沒有廁所沒有上下水……”這是五六年前恰曲納村的景況,把時間跨度拉長到幾十年,村里唯一的變化就是出現了彩鋼房,村民索納吉至今難忘:以前村里沒有硬化路、路燈、文化廣場,房子也是在草灘上隨意建,上廁所也是就地解決,除了有房子住以外,其他所有的硬件設施幾乎為零……
在村子西南邊有一排新建的獨門獨戶的別院,索納吉家的舊址就在這片地方。和村里其他1050個村民一樣,他們做夢都沒有想到自己世代生活的村子,如今改頭換面后能變得如此“洋氣”。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江千鄉恰曲納村小康示范村建設項目鄉村提升項目
從2019年開始,上海投入援青資金,對恰曲納村進行整村改造。根據恰曲納村村民生活習慣和未來生活需求,房屋被分為了“整治提升”和“新建控制”兩類,他們開始施工建設。索納吉的家屬于是“新建控制”類,在提高建筑設計標準的同時,建筑體現了藏式民居的風格,做到水、電、暖齊全,并給每個庭院賦予了不同的功能與特色,體現了“一院一品”建筑特色。
安居還要樂業。硬件實施的改善,只是恰曲納這個小康示范村“小康”的一角。已經在村黨支部書記位置上干了7年的格保說:“變化最大的還是人的思想觀念。”2018年之前,恰曲納村外出務工經商的人數只有8人,到2020年8月,這一數字已經增長到了300多人,占全村青年人口的90%。
恰曲納村所在的江千鄉地處三江源地區,平均海拔3900米,生態環境脆弱。為保護環境,當地改變了散戶式的傳統放牧方式,牧民以草場和牲畜折價入股,加入合作社,逐漸整合了70多萬畝草場和5000頭牦牛。2017年,江千鄉還引進了一家農牧業科技公司,發展牦牛肉加工、飼草種植、有機肥生產等產業。科技公司還為村民們提供就業崗位,加上合作社定期分紅,大家的收入也十分可觀。
村民曲吉賽華說:“鄉村要實現振興,關鍵要看產業,參與本公司的務工人員,除了工資以外還有一年一萬塊錢的獎金,在未來的五年里我們帶動更多群眾走上致富路,朝著鄉村振興的目標邁進。”
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一個占地1200平米的幼兒園,于去年9月投用。寬敞明亮的教室內,各種玩具、多媒體教學設備一應俱全,能讓村里的84名小朋友在寓教于樂中,為未來學習打好基礎。
王全有說:“下一步還要多征求牧民的意見,多聽聽牧民的心聲,看看牧民還有什么所需所盼,還有哪些急難愁盼的問題,將其作為恰曲納村下一步的這個建設的抓手,讓雪域高原的牧民更加有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格保也表示,不能讓村里的下一代光以打工為榮,而是要讓他們用知識去創造更美好的小康生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滬果一家親,我們心連心!”上海醫學專家赴青海果洛巡回醫療
“上海的專家們真好啊!你們為我們送來了健康,送來了幸福!”幾千公里外,青海果洛的藏牧民紛紛握著上海醫生的手,不停地感謝。[詳細] -
中國首個原創紅色題材民族交流交融特色項目在青海果洛啟動
由上海音樂學院和青海省果洛州官方共同打造的中國首個原創紅色題材民族交流交融特色項目——手牽手·心連心《從黃河到長江》主題音樂會正式啟動。[詳細] -
上海援建十周年助推青海果洛“舊貌”換“新顏”
十年來,四批98名援青干部扎根高原,服務基層,扎實推動援青項目落地實施,影響和帶動了果洛各級干部群眾轉觀念、轉作風,共同建設果洛、發展果洛。[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