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下“第一書記”手賬:振興路走的是“齊心路”
圖為“第一書記”和黨員干部一起工作。(資料圖)沈延峰 攝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地處祁連山腹地,雖還未立冬,但冬天已經早早“來訪”了。
“全鄉79戶237人全部脫貧,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2萬元,相比2015年,竟實現了8倍增長,牧戶也用上了大電網,徹底結束了以往靠天照明的歷史。”20日晚上8點,在祁連縣最遠的鄉鎮央隆鄉,夏爾格村鄉村振興“第一書記”索南土什土正在村級綜合服務中心翻閱著一摞摞厚厚的脫貧攻堅檔案。
索南土什土是派駐央隆鄉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中年齡最小、學歷最高的一名年輕同志,“挑燈夜戰”是他駐村兩個多月的常態,“工作才剛剛開始!”是他的口頭禪。
駐村的每一天,索南土什土都忙得不可開交。“就像今天,上午和包村干事進村指導水毀道路維修,中午給村級綜合服務中心進行了大掃除,緊接著下午與村‘兩委’入戶走訪,回來途中調解了一起草場糾紛。晚上到宿舍,填充梳理最近一周工作開展情況。”索南土什土說,雖然忙但他對駐村工作依然滿懷好奇和激情。
圖為駐村工作隊在走訪途中吃飯。(資料圖) 沈延峰 攝
返貧監測戶是誰,村集體經濟如何拓展,11月支部黨日活動怎么搞……做完這些工作計劃,時間已經到了凌晨2點。
索南土什土在日志里寫道:“眼下,工作隊要抓緊時間進牧家、跑草場、入棚圈,持續為牧民群眾講政策、鼓干勁、提信心。振興路走的是‘齊心路’,把各族群眾的干勁凝聚到謀發展、固脫貧、促振興、奔小康上來。每一天都是全新的開始、全新的起點,是一段繼續奮斗、我將無我的路程。”
馬興平是祁連縣衛生健康局派駐央隆鄉托勒村脫貧攻堅“第一書記”,對于剛剛返回原單位的他來說,到央隆鄉210公里的路也是一條扶貧的情誼路,在脫貧攻堅駐村的五年時間里,他和村“兩委”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帶領村民發展畜牧產業,2017年托勒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0戶60人如期實現全部脫貧。
圖為“第一書記”入戶走訪。沈延峰 攝
回想起與鄉村振興“第一書記”交接工作的那一天,馬興平眼里噙滿淚水:“五年里,我有過心酸、有過淚水,最大的收獲就是群眾脫貧致富了,就算再吃苦流汗也值得,現在將這根接力棒交他們,心中唯一的念想,就是愿我們的父老鄉親日子越過越紅火,越來越幸福。”
在交接工作當天,馬興平等“老書記”帶著新一批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開始進村入戶,給“新隊員”詳細介紹脫貧戶的生產生活、產業發展具體情況,一一叮囑家庭收入點、返貧風險點,以及最近重點工作。
“云生虎家是我跑得最多的,現在他們家住上了新房,收入一年比一年好,真是為他高興。現在最想念的是每次去他倒給的那一碗奶茶呀。”馬興平說。
晚飯過后,央隆鄉曲庫村鄉村振興“第一書記”王海軍在村“兩委”帶領下來到脫貧戶能毛家。“過去幾年,通過工作隊的幫忙,我現在不愁吃、不愁穿,房子好,有收入,生活越來越好,我真的很滿足,謝謝黨和政府。”能毛說。
駐村以來,王海軍和其他“第一書記”一樣,聽了很多感恩的話,每一次他都記錄在工作日志上:“我們的牧民群眾如此善良、淳樸,我要盡快融入曲庫大家庭。”“第一書記就要擔負起應擔責任,盡快徹底了解群眾生活生產狀況,多聽取意見建議。”“將工作熱情全部傾注在解決牧民群眾所思所求、所盼所需上來,讓群眾獲得更多的幸福感,早日過上小康生活。”……
目前,鄉村振興工作隊已駐村兩月余,他們忙碌在基層一線,為特色產品跑銷路,在山間林地排隱患,給幫扶對象送溫暖……身體力行助力鄉村振興,正在為一方百姓帶來穩穩的幸福而努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東門村的“貼心人”——記青海省尖扎縣康楊鎮東門村第一書記辛飛
在盡自己最大努力做好民生實事的同時,辛飛將目光投向了發展產業。通過采取“合作社+貧困戶”模式,2017年開始,辛飛協助東門村將產業到戶扶持資金入股到康楊鎮的養殖專業合作社,使119名貧困群眾受益。[詳細] -
“第一書記”駐村日記:從山高路遠到藏式新村
“村里環境貧瘠,地質災害頻發……每天看著村民跑到半山腰去拉水,心里很不是滋味。”2017年6月21日,尖扎灘鄉來玉村“第一書記”李玉棟在自己的駐村日記中寫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