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南源牧民保護隊:將保護家園的心傳承下去
圖為才仁曲杰(左一)正在和保護隊隊員一起撿拾垃圾。李江寧 攝
上午10時,海拔5042米的雜多縣扎西公久瑪草原掛著前夜的雨露,一行穿著翠綠色長褂的康巴漢子,熟練地從馬背躍下,手提編織袋,俯身撿起散落在草原上的垃圾。
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的扎西公久瑪草原,水草豐美,牦牛群如黑珍珠般點綴著這片土地。這里是長江的南源,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沼澤濕地。從高空往下看,一汪汪大大小小的水洼星羅棋布。
“最近雨水下得很充分,環境是越來越好了。”家住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結多鄉達俄村的牧民才仁曲杰今年42歲,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里,長江南源就在他家的夏季草場內。
圖為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的扎西公久瑪草原。李江寧 攝
十幾年前,受人類生產活動影響,這片草原失去了原本的活力。“那時候隨處可見塑料瓶、廢紙板等生活垃圾。這里是長江的源頭,是結多鄉近百戶牧民夏季草場所在地,牧民和牦牛喝的水都從這里流下來,再往下流。作為生活在源頭的人,必須把源頭保護好。”才仁曲杰說。
從只身一人行走在長江南源撿垃圾,到幾十人一起為保護環境作貢獻,再到成立環保組織……才仁曲杰也完成了從普通牧民到長江南源環境保護協會會長的身份轉變。
“光靠幾個人撿垃圾來保護環境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一個組織,讓周邊牧民參與進來,一起去學習如何讓更加科學地保護環境。”才仁曲杰告訴中新網記者,結多鄉長江南源環境保護協會成立于2014年,保護范圍約200公里,他是協會的發起人。近8年的時間里,協會從起初的19名成員發展到了67名成員。“會員全部都是義務保護環境,憑的就是對這片草原的情感和保護生態的決心。”才仁曲杰說。
“2014年到2015年,我們協會在保護范圍內清運出了82輛卡車的陳年垃圾。現在,我們不僅定期撿拾垃圾,還在村子每個社里安排了2名協會成員,負責帶領村民一起學習垃圾分類,負責定期清運垃圾。”才仁曲杰說。
中午時分,才仁曲杰和協會的其他成員在草原上席地而坐,拿出隨身帶著的牦牛肉,煮上一鍋牦牛奶,這是草原上最醇香的美味。
“云來了,一會兒要下雨,你們路上要慢點。”達俄村70歲的老人宮薩才仁送來自家釀的牦牛酸奶,長江南源環境保護協會在當地非常受牧民民眾的支持。
宮薩才仁家共有300多頭牦牛,十幾年前,家里3000余畝草場依舊無法滿足牦牛吃草的需求,甚至餓死了不少牦牛。“那個時候,草場退化嚴重,給我的感覺就是,草不好好長了,該流動的水也不流了,整個生態一被破壞,也影響天氣,也不下雨了。”宮薩才仁告訴記者。
圖為長江南源。李江寧 攝
如今的扎西公久瑪草原,一片綠意盎然。“草原恢復得這么好,離不開牧民保護隊,他們挨家挨戶地宣傳保護生態的重要性,現在大家的保護意識都很強。還學會了按照紙箱、塑料來分類生活垃圾,他們出去撿垃圾的時候,牧民都會自發加入。”宮薩才仁說。
除了還草原一片干凈,近年來,被長江南源環境保護協會救助過的野生動物也有很多。
2019年,雜多縣發生雪災,長江南源環境保護協會自費買來了飼草料,分片分區地投放在草原各處供野生動物吃。“野生動物跟人一樣是平等的,這里也是它們的家園。”才仁曲杰說。
才仁曲杰平時巡護時,會帶上自己的孩子,告訴他們要將這份保護家園的心傳承下去。“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我們,未來這里一定會更好。”才仁曲杰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讓牧民成為極地江源 生態守護的重要力量
到目前,國家公園內共有17211名生態管護員持證上崗,生態管護公益崗位實現“一戶一崗”。[詳細] -
青海三江源:牧民生態管護人員開啟風雪巡山路
日前,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區域多地降雪,當地生態管護人員開啟艱難的風雪巡山路。[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