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三江源草場:牛羊智能“簽到”牧民“云端放牧”
資料圖為青海省海南州養殖公司的牦牛。才讓本 攝
“系統可以自動讀取牦牛耳標、稱重,同步上傳智慧畜牧業大數據平臺,”15日,青海省海南州興海縣夏格爾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切先木加正向記者展示牦牛全自動保定稱重分群系統,“佩戴耳標、注射疫苗,再按體重將牛分到不同圈棚,整個操作只需5分鐘。”
青海省海南州興海縣地處青藏高原東部、三江源國家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平均海拔4300米,以發展農牧業為支柱。近年來,該縣打破分散經營的傳統生產方式,以“互聯網+”持續發力賦能牛羊養殖,合作社用上高科技,養殖戶收入更高,高效、智能、精準的智慧牧業正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
夏格爾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以標準化牦牛養殖為主,自成立以來,逐步健全良種繁育體系,良種化率從78%提高到95%。2017年,養殖戶戶均分紅2.8萬元,到今年預計增長至4萬元。
在合作社會議室的智慧畜牧業遠程教育系統中,用戶可以在線學習各類課程,還可與千里之外的專家進行視頻交流,實現數據、技術、資源共享和遠程管理。
興海縣智慧生態畜牧業信息化綜合服務大數據應用平臺建于2019年,包含有機畜牧追溯、視頻監控、智慧畜牧業小程序等九大子系統,為傳統畜牧業提供數據資源和信息支撐,促進企業、合作社完成數字化改造,推動畜牧業產業信息化發展。
“過去,牧民們騎著摩托車、拿著牧鞭圍著羊群轉,”興海縣農牧局綜合服務中心主任魏占雄說,“而如今,牛羊佩戴傳感器,牧民在手機上就可精準識別電子編號,讓它們‘實名簽到’,如果個別牛羊沒有按時返回,系統將及時報警尋回,這就是所謂的‘云端放牧’。”
據了解,“大數據+畜牧業”既解放勞動力,又方便牧民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在線實時監測牲畜、草場數據,有利于實現草畜平衡;通過有機畜牧追溯子系統,構建種植、養殖、屠宰、加工、運輸、銷售為一體的數據鏈,不僅有助于監管,又能讓消費者了解產品來源,保障食品質量和安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青海為牦牛、藏羊辦理“身份證”
“截至目前,剛察縣已完成12.43萬頭只牦牛、藏羊耳標佩戴和溯源信息采集上傳工作,其中有犢牦牛5.75萬頭、藏羊羔6.68萬只。”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農牧水利和科技局副局長才仁太22日表示。[詳細] -
青海省30余萬頭(只)牦牛藏羊已實現原產地可追溯
截至目前,青海省已有30.09萬頭(只)牦牛藏羊生產數據上傳至青海省智慧農牧業大數據平臺,實現了信息可查詢、源頭可追溯。[詳細] -
青海啟動牦牛藏羊原產地可追溯工程 涉及超兩百萬頭(只)
記者11日從青海省農業農村廳獲悉,涉及210萬頭(只)牦牛與藏羊的原產地可追溯工程啟動,旨在打造信息可查詢、源頭可追溯、生產消費互信互認的產銷對接模式。[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