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70年:青海玉樹臨風挺立三江源頭
70年,風雨兼程;70年,波瀾壯闊。經歷曲折與艱難,玉樹藏族自治州成立70年來,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一個富裕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玉樹在三江源頭蓬勃崛起。
航拍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2020年6月18日攝)新華網 潘彬彬攝
玉樹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南部,青藏高原腹地。有著“江河之源”“名山之宗”“歌舞之鄉”“中華水塔”等美譽。成立于1951年12月的玉樹州,是青海省第一個、全國第二個成立的少數民族自治州。
70多年前,玉樹和其他涉藏地區一樣長期陷于農奴制的陰影中滯后不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廣大農牧民翻身當家做主人,掌握了自己的命運,走上社會主義康莊大道,走向新時代,過上新生活。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玉樹實現了基礎設施大提升、產業結構大調整、社會事業大發展、群眾生活大改善、生態環境大變樣,全州上下呈現出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生態恢復、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良好局面。
7月19日,“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系列新聞發布會——玉樹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成就主題發布現場。新華社記者 呂雪莉攝
據玉樹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常務副州長何勃介紹,2020年玉樹州地區生產總值實現63.57億元,同解放初期相比,增長了近千倍;農林牧副業總產值實現45.20億元,增長了191倍。
“玉樹藏族自治州共建成合作化組織206個、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28個。”何勃說,“追溯往昔,畜牧業生產‘十年一大災、五年一中災、年年有小災’的歷史已一去不返。”玉樹“4·14”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在三江源筑起了一座“大愛的豐碑”,實現了“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的重建目標。
這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立新鄉葉青村附近的草場(2019年6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70年來,玉樹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37011元,增長了近百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9800元,增長超過百倍。實現了6個深度貧困市縣摘帽、104個深度貧困村退出、12.98萬貧困人口脫貧。
70年來,玉樹各族群眾實現了從住帳篷到住樓房,從牧民到居民的轉變,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牛馱馬運”成為歷史。鄉村道路通暢率達到100%,玉樹巴塘機場建成通航,共玉高速建成通車,鄉鄉通寬帶、村村通電話、戶戶有安全用水,城鄉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改善,從根本上扭轉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人均壽命、群眾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持續提升。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境內。(2020年6月19日攝)新華網 潘彬彬攝
70年來,玉樹全力構筑三江源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當好“中華水塔”守護人。累計投資73.3億元,完成了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一期、二期工程,草原植被覆蓋度增長到61.8%,三江源區水資源量增加80億立方米,近31萬人享受到生態補償。2016年,玉樹藏族自治州正式啟動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
“三江源區濕地面積進一步擴大,草地覆蓋率、產草量分別比10年前提高了11%和30%以上。藏羚羊由20世紀80年代不足2萬只恢復到7萬多只。”玉樹藏族自治州生態環境局局長多加說,“我們將全力以赴保護好三江源,保護好‘中華水塔’,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搬出幸福“新生活”——青海省玉樹州曲麻萊縣跨區生態移民搬遷十五周年見聞
7月1日這天,15歲的日江才仁比往常起得早了一些,臉上寫滿興奮的他,在迎來自己生日的同時也迎來了自己所在的移民社區——曲麻萊縣駐格爾木市黃河源昆侖社區生態移民搬遷的十五年。[詳細] -
雪域新城傳大愛——寫在北京對口支援玉樹10周年之際
江山遠闊,十年同舟共濟,跨越了空間距離。用首善標準抓好項目,以抗災重建傳遞大愛,北京智慧在玉樹開花結果。[詳細] -
一個綠色、幸福、和諧的雪域新城——寫在青海玉樹抗震救災十周年之際
10年后,新的玉樹經濟發展大飛躍、基礎設施大提升、產業結構大調整、社會事業大發展、生態環境大變樣,實現了由悲壯走向輝煌,由貧困實現小康的跨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