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玉樹,發展的腳步從未停歇
面貌一新的禪古村。
白瑪拉毛和社區孤寡老人在一起。
白瑪求扎的幸福生活。記者 張多鈞 咸文靜 攝
紅色記憶
今年3月7日下午,人民大會堂東大廳內洋溢著溫暖的氣息。時隔5年,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青海代表團參加審議。藏族代表扎西多杰一開口,總書記就熱情回應了他。
扎西多杰來自玉樹州。10年前,他的家鄉發生強烈地震,家園受到嚴重破壞。當時,習近平同志專程趕赴青海玉樹地震災區,看望慰問災區各族干部群眾,考察災后重建工作,帶去了黨中央的關懷和溫暖。
大災之后,玉樹人從廢墟中站起,迅速重建家園,脫貧奔小康。目前,全州6市縣全部脫貧摘帽,人均純收入從2015年的2970元增長到現在的7000元以上,社會主義新玉樹巍然屹立在雪域高原,實現了“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的目標。
聽著扎西多杰的講述,總書記表示:
“我是直接飛到玉樹的。當時上到了一個海拔4000多米的村子,那里破壞還是很嚴重的。”
“在玉樹州機關,我給機關干部說了一段鼓勁的話。我說,大災之后肯定有大變化,有你們百折不撓的精神,有黨中央全力支持,有全國人民四面八方支援,大家一起自力更生重建家園,將來肯定會有一個新的玉樹。”談及往事,總書記飽含深情。
“現在玉樹街道更整潔了,房屋更堅固了,奶茶更香甜了,我們真心希望總書記能再來玉樹看一看,到時我們再唱一支山歌給黨聽、給總書記聽。”扎西多杰的話語代表了玉樹人民的心聲。
“我很牽掛玉樹,今天聽了你的介紹,很高興。我相信,玉樹還會發展得更好。”總書記說。
綠色變遷
炎炎夏日,漫步結古朵公園,映入眼簾的是一片茂密的樹林,往里走,就仿佛走進了一個綠色的世界。小溪潺潺流淌,湖水碧波蕩漾,好似一處“世外桃源”。
沐浴著午后的暖陽,湖中心的涼亭中,生態管護員昂嘎和同事正在小憩。
今年50歲的昂嘎家住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結古鎮,在結古朵公園上班已經七八年了,每天8時上班,步行20多分鐘后到達公園,開始一天的工作。
這些年,昂嘎見證了玉樹市的綠色變遷,從公園中望著綠色的山坡說:“玉樹災后重建完成后,就開始種樹,每年種一些,幾年下來,你看我們的新玉樹到處都是綠色,山坡上、河谷旁、公園里、道路旁……只要有空閑的地方,都種上了樹。”
地處玉樹市結古鎮的結古朵公園,是集休閑娛樂、運動、文化交流、野餐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開放式公園,公園以一條人工河道貫穿東西,園內步道迂回曲折,河道兩旁以曲橋、棧道、小橋連接,云杉、丁香、檉柳等樹木點綴其中,打造了別具一格的小橋流水景致。
在昂嘎看來,如今新玉樹的綠色成就,除了玉樹各族干部群眾不遺余力地推進國土綠化外,更離不開群眾日益增長的環保意識。
“這個公園有10名生態管護員,以前公園里孩子們亂踩亂折,草坪上聚餐后留下的是一堆垃圾,我們的工作壓力很大。現在好了,游客很自覺地將垃圾帶走,父母也能約束孩子文明游園,我們的工作也相對輕松一些。”昂嘎說。
變化不僅僅在這里。伴隨著玉樹災后重建全面竣工,尤其是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青海時,提出了“兩個越來越好”的發展要求,玉樹州各族干部群眾感恩奮進,把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轉化為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不竭動力,推進國土綠化和生態環境保護。
昔日,德卓灘是玉樹災后重建的臨時指揮部,隨著災后重建的完成,德卓灘成為了產業園區儲備用地,2015年3月,玉樹州委州政府決定將德卓灘產業園區儲備用地打造成高原千畝林木良種繁育實驗基地,為玉樹州增添更多的綠意。
今天,德卓灘這片玉樹千畝林木良種繁育實驗基地成了玉樹國土綠化的大本營,栽植了各類苗木71萬株,是青南地區海拔最高、集中連片面積最大的育苗實驗基地,它的發展見證了玉樹人在高原鋪綠的壯舉。
依托千畝林木良種繁育實驗基地,玉樹的綠色一天天在變化。玉樹不僅有藍藍的天空、清清的河水、綠綠的草原,還有茂密的樹林。
五年來,玉樹州完成國土綠化83.81萬畝(1畝≈0.067公頃),栽植各類苗木1273萬株,森林覆蓋率由2015年的3.2%增長到3.97%,草原植被覆蓋度從2015年的58.35%增長到61.8%。
金色夢想
剛出車禍的那段時間,朋措旺加覺得天都塌了。
朋措旺加今年32歲,老家在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毛莊鄉。受傷前,身高1.8米的朋措旺加是一名導游,家鄉的山山水水成了他生命中最具魅力的東西。沒承想,2011年3月的一天,一場車禍導致他高位截癱,再也站不起來了。
在成都接受康復訓練后,他沒有選擇回家,而是通過參加成人高考,進入四川國際標榜職業學院學習了三年視覺傳達專業,成為這所學校第一個輪椅上讀完大學的人。畢業后,他先后前往德國、美國繼續學習深造。
在外求學期間,朋措旺加得到了很多幫助。學校在所有路口修建了無障礙通行道,還專門為他安排了一間單人宿舍。班里的同學成立“愛心團隊”幫助他上下學。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他認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遇到了很多來自北京、上海的傷友,他們不僅能夠自己生活,有些人還在繼續工作甚至自主創業。”然而,回到老家,朋措旺加看到的卻是另外一番景象。
“受傷后,我才發現當地有不少人跟我一樣坐在輪椅上,但相比那些外地的傷友,這些人的生活還是要靠家人照顧、政府幫助。”
2014年,朋措旺加在州上舉辦了第一次夏令營,邀請了外地和當地的傷友參與。其間,他們不僅分享了專業的護理知識,還“點燃了很多人心中的那把火”。
2018年,朋措旺加登記成立“玉樹州脊髓損傷者希望之家”。除了原有的夏令營之外,還組織了輪椅籃球隊、輪椅舞蹈隊、合唱團等,對成員進行手工培訓,參與制作手工藝品的成員可以獲得相應的報酬。
“成立‘希望之家’,一方面是想幫助傷友進行康復訓練,提高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另一方面是想鼓勵他們靠自己雙手掙錢,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當然,更關鍵的一點是幫助他們走出去、融入社會。”
短短幾年,朋措旺加先后在玉樹市、囊謙縣和曲麻萊縣籌建了三所“希望之家”。在這里不僅可以煮咖啡,烘焙西點,還出售傷友們加工制作的特色手工藝品,舉辦一些藝術沙龍、讀書分享會。通過這個紐帶,超過120名傷友的生活發生了變化,很多成員的事業發展有聲有色。
說起未來,朋措旺加有個金色的夢想:“我還想在青海、四川等開設更多像‘希望之家’這樣的機構,幫助更多傷友做到生活自理、自力更生。”
溫暖生活
白瑪拉毛工作的玉樹市結古街道辦事處折龍達社區,有469戶居民1697人,是結古街道中人口相對較多的一個社區,藏族群眾占90%以上。
2014年,在開展定期入戶走訪時,調來折龍達社區工作不久的白瑪拉毛發現,社區有不少孤寡老人。
“這些老人大多行動不便、身體不好,日常生活無人照料。”
為了給這些孤寡老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有十年社區工作經驗的白瑪拉毛想了個主意,和社區的工作人員才仁求措、普措代吉等人組成了一個志愿服務小隊。每隔幾天,服務小隊就到這些老人家中,幫助他們打掃衛生、清洗衣服、理發、修剪指甲、談心聊天。有的老人生活困難,白瑪拉毛就自掏腰包給他們添置衣物和生活用品。
記者采訪時正好趕上端午佳節。社區工作人員精心準備好水果零食,和孤寡老人聚在一起,包包子、包粽子,唱唱歌拉拉家常,其樂融融。
特意換上藏服的扎西求占老人被拉進了跳舞的人群,一曲未了,竟如醉如癡。
“我太高興了!我太高興了!”76歲的藏族老阿媽嘴里不停地說著,忽然,她用手捂住臉,哭了,淚水從手指間淌落下來,“就像做夢一樣,社區的這些丫頭,比我自己的孩子還要親。”
要凝聚社區民心,惟有以心換心。
社區居民相巴有個一個特殊的家庭,七八年前,弟弟、弟媳相繼去世,她和丈夫便把弟弟的4個孩子接回家,和自己的4個孩子一起照顧。由于沒有穩定的收入,生活過得捉襟見肘。
2014年開始,服務隊就和相巴一家結下了不解之緣。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只要有空,白瑪拉毛就和同事一起準備好東西去看望他們一家。
寒來暑往,經過幾年的發展,曾經那個服務小隊,已經發展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格桑花志愿者”服務隊,不同行業、不同年齡的志愿者加入其中。
“成為格桑花志愿者,我很驕傲,看到這些老人就想起自己的爺爺奶奶。”才仁求措說,看到老人們露出燦爛的笑容,投來感謝的目光時,心里就會感到很暖和。
白瑪拉毛說,在藏族群眾心目中,格桑花寓意溫暖、美好、幸福。志愿者服務隊取名格桑花,希望志愿服務也如格桑花一般,把關愛和溫暖傳遞給每位社區老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長江“源頭夕照”:他們在雪山腳下安度晚年
上午十點,長江源頭的青海玉樹治多縣幸福敬老院內,陽光靜靜普照小廣場,金色轉經筒邊身著藏袍的老人彎腰拄拐,牽著吃糖的孩子悠悠踱步,遠處皚皚雪山起伏。[詳細] -
青海玉樹:牢記殷殷囑托守護“中華水塔”
三江源18個核心保護區中,有10個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巍巍的蒼莽雪山間,保護區面積達9.6萬平方公里,占玉樹州總面積的41%,占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72%,玉樹生態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詳細] -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同心奔小康】青海玉樹枝頭綻新綠
“十四五”開局之年,玉樹州提出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筑牢三江源生態安全屏障,努力走出適合當地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