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護巍巍唐古拉雪山草原
長江源生態守護人。通訊員 何啟金 攝
唐古拉山,藏語意為“雄鷹不能飛越的山”。唐古拉山鎮因唐古拉山高聳入云而得名,又因長江源頭沱沱河發源于轄區內的格拉丹東冰山群,是長江的源頭所在,因此獲得“長江源頭第一鎮”美譽。
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的唐古拉山鎮地處“三江源”生態自然保護區,全鎮轄區面積4.8萬平方公里,實際使用面積1.6萬平方公里,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119.27萬公頃,草場利用率為48%,禁牧面積33.4萬公頃,草畜平衡85.87萬公頃。
多年來,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按照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牢固樹立生態保護優先的理念,在保護生態中,唐古拉山鎮主動承擔起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重任,牢固樹立生態保護優先理念,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凈化了“心態”方能凈化“生態”
2004年,為了響應國家三江源生態保護政策,唐古拉山鎮的128戶407名牧民作別沱沱河,翻越巍巍昆侖山,離開了這片世代養育自己的草原。
“如果我們這一代不保護這里,那我們就吃不到干凈的水,呼吸不了純凈的空氣和看不到這藍藍的天了。”出生在沱沱河的尕措拉毛既是唐古拉山鎮的村民,也是唐古拉山鎮的鎮長。
在唐古拉山鎮的村民眼中,自然是神圣的,需要感到敬畏。他們依靠著這里山山水水,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生命。但由于高寒缺氧,氣候惡劣,受過度放牧及氣候變暖等因素影響,三江源生態逐漸惡化,草場退化、土地沙化較為嚴重,鼠害成災等現象導致牲畜數量減少。
當綠油油的草原逐漸退化成了裸露的黑土灘,這片土地也開始失去了往日生機,生活在沱沱河的牧民們也紛紛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為了遏制長江源頭草原日趨退化的狀況,切實保護當地自然環境,國家實施了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其中包括唐古拉生態移民工程。
“當時,村民們都是主動結伴從山上搬到了山下,在他們的心里保護好這片草原比什么都重要,為了能貢獻出自己的一分力量,村里的牧民們由‘放牧人’變成了‘管護員’,每三萬畝(1畝≈0.067公頃)就要有一名管護員,現在我們全鎮有597名草原生態保護管護員,101名濕地管護員,每名管護員每年都有21600元的收入。”尕措拉毛說。
十七年來,長江源生態移民跳下馬背的唐古拉山鎮的牧民們盡管對家鄉那片草原心存想念,但更多的是對未來的憧憬。“我們依舊能上山,不過是換了一個身份,從居住變成了守護,新家園是對故鄉的延續,下山后,草原的長勢變好了,沱沱河的水變清了,國家給我們的各項優惠政策和生態獎補款,讓我們的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好了。”長江源村黨支部書記扎西達娃笑著說。
守護江源生態唐古拉人走在了前列
四月的清晨,在海拔4700米的長江源頭,山間彌漫著層層的薄霧,太陽遲遲沒有露面,寒風依舊刺骨,沱沱河上還結著冰。巡護,不僅是為了保護草地、沱沱河,還要防止野生動物受到侵害,維護好生態的和諧共生。
巡護扎木曲河,是努日巴村民間河長布扎西日常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無論春夏秋冬,烈日暴雨,布扎西總是那一身“裝備”,印有河湖巡查的藍色外套,軍綠色的雨褲,一雙碩大無比的雨鞋,一手拿著鉗子,一手拿著大麻袋,在河邊撿拾著各類垃圾。
“撿完垃圾這里就會變干凈了,不然河流會被垃圾污染,這條河我守了一輩子了,無論我們將來走到哪里,家鄉的河是不會忘記我們,因為我們是長江源頭的孩子。”在這里的一切艱苦都在布扎西爽朗一笑中一帶而過,變成了他對這里深深的眷戀。
年近60歲退休教師新文是唐古拉山鎮的第一位民間河長,他用生命守護著這條母親河,他相信用辛勞和汗水堅守的源頭水,會更清澈,生態還會更好。他說:“近幾年來,鎮上不斷開展以生態保護為主題的大型活動,也會組織大家去撿拾垃圾和開展生態保護政策的宣傳,沱沱河鎮區的衛生也安排了保潔人員進行清掃,這一系列的工作使得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保護母親河應從源頭治理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宣傳好國家保護生態環境的政策,讓生態環境保護深入人心,使群眾不斷增強保護河湖、保護濕地生態環境的意識是我們的目標,但保護生態環境僅靠本地群眾和政府還遠遠不夠,還需全社會的共同參與。”
河湖長的工作從未停止,它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其中,巡河撿拾垃圾的工作雖然是枯燥和辛苦的,但是再累也要做好長江源頭的“清潔工”,布扎西和新文堅信生態環境會越來越好。這一顆顆綠色的種子已由他們播種在許多人的心頭,早已在不知不覺間生根發芽。如今,已有21位民間河長分布在草原牧區和沱沱河周圍,河湖精神薪火相傳,保護河湖代代不息。
齊心協力打造長江源頭“生態第一鎮”
“我們以打造長江源頭生態第一鎮為主要目標,主要從三個方面來具體實施三江源的生態保護,包括草原生態獎補、河湖長制和長江禁捕,2011至2019年向牧戶發放禁牧、草畜平衡及生產資料補貼等資金2.45億元,草原生態環境得以恢復,生態功能逐步加強,產草能力提高5%左右,我們還借鑒了外地經驗,與地方派出所牽頭設置了‘河道警長’,為保護河道保駕護航。”唐古拉山鎮黨委書記魏遠基說。
按照“建設生態保護區、生態涵養區、生態功能區”的目標要求,唐古拉山鎮結合區位和生態實際,強化“一縱一橫一點”與三江源國家公園的契入和融合。據副鎮長唐海平說:“我們主要加大了生態保護工作的宣傳力度,開展講黨課活動,使生態環境保護思想和責任意識深入人心,設立以長江命名的第一個主題郵局——‘長江1號’郵局,作為宣傳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窗口,把生態環保教育同提高農牧民素質、脫貧致富結合起來,教育引導農牧民群眾進一步樹牢生態意識,因地制宜發展綠色循環經濟,為建設長江源頭生態第一鎮夯實了思想基礎。”
在長江源頭,每一座山脈、每一條河流、每一只斑頭雁、每一片草丘和藍天白云都是寶貴的,放下牧鞭的牧民們已然從草原的利用者轉變為生態守護者,一種和諧共生的關系在這里達成了普遍共識。
在尕措拉毛的心里,他們始終堅守一句“祖祖輩輩把地球原原本本傳給我們,我們也要把地球原原本本傳給子子孫孫”的千古諾言。
記者感言
保護“中華水塔” 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2021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指出:“青海對國家生態安全、民族永續發展負有重大責任,必須承擔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對國家、對民族、對子孫后代負責。”
作為“中華水塔”,三江源無數條河流如同人類身體里的毛細血管,需要無時無刻地滋養。在生態保護的路途上,越來越多的三江源牧民端上“生態碗”吃上“綠色飯”。他們在山上是生態管護員,保護著生態環境;他們在山下是致富帶頭者,走上了致富路。
推動三江源生態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為了推動生態環境持續好轉,唐古拉山鎮遵照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時提出“保護三江源是黨中央確定的大政策,生態移民是落實這項政策的重要措施,一定要組織實施好”的重大要求,進一步深化“三個最大”省情認識,主動承擔起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重任,牢固樹立生態保護優先理念,著力加強長江源頭生態環境保護。
同時,格爾木市也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大力開展森林草原生態建設,著力推進國土綠化,積極推進昆侖山國家公園建設,加強生態環境執法,林草生態建設成效顯著。
生態是青海最寶貴的資源、最明顯的優勢、最亮麗的名片、最大的責任擔當,也是后發趕超的最大潛力。青海生態安全建設不僅關系青海自身發展,還關系著全國的可持續發展和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保護好三江源的生態環境,是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最大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