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岸畔“脫貧戰歌”:村民感受“穩穩的幸福”
圖為常牧鎮曲丹峪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顏軍 攝
冬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常牧鎮曲丹峪集中安置點內,寬敞的柏油路兩旁樓房林立,便民服務大廳門前的小廣場上,幾位牧民正在聊天,遠處白雪皚皚的草山上,牛羊悠閑漫步,山腳下的校園傳出朗朗書聲…
2020年4月,該州實現了絕對貧困全面清零。黃河岸邊的貴德縣常牧鎮,山大溝深、偏遠封閉,貧困戶曾占全鎮總人口的41.6%,社會發育程度低,人畜草矛盾突出。
治貧先治亂。2015年,該州印發方案,著力穩定常牧鎮社會治安。常牧鎮召開村民大會,重新選舉有文化、能帶頭的村“兩委”班子成員,組建“車輪宣講隊”到深山、進牧戶,將法律法規講給牧民。
同時,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州縣累計投資20億余元,重點實施常牧地區道路交通、水利設施、安全住房、美麗鄉村、村級公共服務建設等項目。
如今,曲丹峪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擁有1775戶居民,搬離偏遠貧困山村,過上了交通便利、配套完善、有利發展的縣城生活。
“以前都是泥沙路,現在修了水泥路,方便多了,”安置點內的村民說,除了連通村外的大道,一條條水泥路也延伸到田間地頭,成為了農忙的“主動脈”。
走進脫貧戶南拉太的新家,水龍頭、電熱炕、各式家具以及生活用品一應俱全。“我們現在的生活和城里人沒啥兩樣,好得很。”他高興地說。
常牧鎮拉德村是一個純牧業村,牛羊是村民的收入來源。從前由于沒經驗、缺技術,分散養殖使得牛羊出欄率低,病死多,質量無法保障,銷路更成問題。
“村民們守著‘一畝三分地’放牧,草場沒有喘息的機會,破壞了生態還渾然不覺。”拉德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卡先加說。
實行股份制改造后,合作社統一輪牧、配種、育肥、加工、銷售,分群養殖,代替了原先個體農戶單打獨斗的局面,集中高效飼養、經營,村民的收入大大提高了。
圖為常牧鎮寄宿制小學曲丹峪教學點。 顏軍 攝
按照冬春、夏秋進行劃區輪牧,草場得以“休養生息”草地植被恢復;村民們的草地入股減少了相互之間的草場矛盾糾紛,并解放雙手、外出務工增加收入,兒女還可以進城上學……
搬進新家后,村民萬德卡當上了草管員,妻子采挖蟲草,其余時間在周邊飯館、賓館打臨工,一家人年收入將近5萬元。
“走出大山、跨出草原,才知天地有多寬。”擺脫傳統游牧束縛、開始務工就業、入股合作社后,萬德卡感慨。
幾年間,通過產業扶貧、村集體經濟“破零”、就業技能培訓、勞務輸出等措施,常牧鎮民眾實現多元化增收。
同時,該鎮建成使用新的教學點及幼兒園項目,實施集中辦學,整合配套設備、教師等優勢資源,補齊教育資源短缺、教育輻射半徑不足的短板,有效解決上學遠、就學難問題。
據統計,五年來海南州累計投入各類資金130億元,新建農村公路3000公里,鞏固提升9.8萬人飲水安全,完成3908戶危舊房改造…通過一系列扶貧舉措,各族民眾收獲“穩穩的幸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青海黃河岸畔:藏香豬引出致富路 鄉村游帶來好生活
過去3年多來,“美地花田農場”向周邊地區提供的各類就業用工量累計上萬個,發放工資270多萬元,與貧困戶分紅43.5萬元,每年向村民支付土地租賃費32.5萬元。[詳細] -
青海省同德縣班多村:“跑”出來的幸福村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縣城西北40公里外,坐落著一個“嶄新”的村莊,它的“新”不僅是近年來村子面貌的煥然一新,更是人們精神面貌的變化。[詳細] -
青海興海:安置點的新生活
2018年10月,安置點全部竣工并實現入住,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安多民俗文化村還開設高原電商中心發展電商產業,同時安排草管員、環衛工等崗位,實現村民穩步增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