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青海果洛草原滄桑巨變
易地搬遷改善牧民居住條件。李興發 攝
在巍巍的阿尼瑪卿雪山下,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各族兒女經過五年的脫貧攻堅,全州6個貧困縣74個貧困村全部退出,4.71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到2019年底貧困人口全面“清零”。
時下已是隆冬,再次行走在廣袤的果洛草原,在滿目新顏中,你能夠品味出成功脫貧后的幸福,以及奔向小康生活的美好。這種草原牧民的幸福與美好感,來自果洛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生態畜牧業的舉措;100%大病救治、90%以上醫療費用報銷比例的醫療保障成效;摒棄舊觀念崇尚教育,用知識改變命運,實現永久脫貧奔小康的思路……
如今,果洛州8700多戶易地搬遷群眾不僅住房和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而且通過產業發展、轉移就業、綜合保障,逐步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5年底的5465元提高到2019年底的9143元,年均增長13.73%,人們的生活質量有了大的變化。
“小康路”修到牧民的心坎里
“我們公司主要生產藏服、藏式帳篷以及酸奶、糌粑等副食品,產品銷售網已經從青海、甘肅、四川、西藏等省區,延伸到了上海、北京、廣州等一線城市,糌粑銷售網覆蓋了全國所有的涉藏地區。”已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創業成功的華旦尖措,2018年又在果洛州瑪沁縣創辦了卓美央商貿有限公司,成功吸納了當地3個鄉鎮60多戶貧困戶入企。
華旦尖措之所以放心來果洛投資發展,所看重的除了對扶貧項目的扶持外,最主要的就是交通網的便利,按華旦尖措的話說:“只要有便利的交通,我們就能走出去。”
如今,果洛地區已經實現了高速公路網,除了域內六縣全部互連、周邊三省七個州出口互通的“二縱三橫四連一通”的高速公路網體系得以完善外,160多個行政村也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全域農村路網體系得以形成。此外,2016年果洛機場的建成投運,讓果洛擁有了西寧、拉薩、成都三條航線。地空一體交通運輸網的形成,使果洛擁有了2小時縣鄉間通達、4小時州縣間通達、6小時州與州通達、8小時遠域省市通達的交通經濟圈,搭建起了從貧窮到脫貧再到小康的金紐帶。
但光修外通的路還遠遠不夠,還必須修通思想的路,一條科學謀劃的脫貧之路。
在脫貧攻堅的這五年,果洛州摸索出了一套“盤”點閑置家底、“撬”動項目資金、“培”育能人發揮帶動作用等符合當地實際的村集體“破零”途徑、多元化產業發展模式,帶動著全州188個村集體經濟實現了零的突破。據粗略統計,該州村集體經濟受益資金近600萬元,參與精準扶貧的市場主體多達160多個產業,涵蓋特色種養、農畜產品加工、旅游、電商、光伏等領域,確保了果洛2019年底整體脫貧。
無論是交通這條路,還是科學謀劃的脫貧之路,兩條路的始發點是“貧困”,而終點都交匯在了“小康”這一目標點。
教育資源均衡發展。李興發 攝
教育扶貧扶到“根上”
在果洛州甘德縣柯曲鎮柯曲社區,今年51歲的久美老人是8個孩子的爺爺。在外屋久美老人為孩子們制作了一個書架,從大孫女大學用過的書到六個外孫的小學教材,五層書架均擺得滿滿當當,他說:“每個孩子用過的書都存在這里,老大看完老二看,一直傳下去。”孩子必須去讀書,沒錢借也得送孩子上學校。是久美給家里定的家規。
擁有多年駕齡的久美2009年被單位辭退,和他一起被辭退的3個臨時工都有共同點:不識字。久美決定一定要讓孫子輩上大學,用知識改變命運不走自己的老路。
久美老人教育思想的轉變并非是個例。瑪沁縣第一民族小學,接納來自果洛各縣易地搬遷戶的孩子,三年級二班班主任萬春香在家長會上做過調查:全班95%以上的家長是自愿送孩子上學的,其中40%多的家長注重教學質量。
萬春香說:“以前,學校是求著家長送孩子上學,而家長幫孩子逃學,不是什么新鮮事兒。更夸張的是家境稍微好的家庭,以開工錢、允許在自家草場放牧等形式,雇別人家的孩子替自己孩子上學。”
從2016年起,果洛開始實行15年義務教育全免費,孩子從4歲起就可以送入當地寄宿制學校生活和學習,直至高中畢業,一路全部免費,這一項政策每年惠及全州3萬多名孩子,牧民減輕了教育資金經濟投入,更多孩子得以通過知識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更改變了家庭的面貌。
嘎姆是果洛州2015級航空班的學生,在2018年果洛班藏族乘務員專場招聘會上,她和同班的19名同學一起簽約成為了空姐,實現了“就業一人、脫貧一家”的夢想。
如今,全州470多名果洛籍學生在上海各院校接受學前教育、建筑施工、航空服務等專業教育;3500多名學生在果洛5所中等職業學校接受職業教育。是的,越來越多的牧民認識到了這樣一個觀念:“讓孩子走入大學,讓家庭擺脫貧困。”
企業帶動貧困戶就業增收。李興發 攝
醫療保障為生命護航
“一病回到解放前”的現象,曾幾何時籠罩在果洛這片雪域草原上,但如今這種現象幾乎沒有了。
2015年拉毛杰被確診為尿毒癥,母親變賣家產,借完了所有親戚鄉親的錢。一個原本還算富裕的家庭,就此一病回到了過去受窮的日子。2016年經過入戶調查后,拉毛杰家成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從此,我家兒子的醫療費用大大減輕了啦。”拉毛杰在成都華西醫院做了換腎手術,其間所有的住院費、治療費報銷比例達到了90%以上,當時正上大學的他不僅享受到了大病醫療保險救助,而且還得到了民政生活補助、貧困大學生補助等一系列扶貧政策補助的支持,讓他在人生的最低谷,重燃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希望。
5年來,果洛州大病救治4105人,集中救治率100%;貧困人口12922戶,全部簽約家庭醫生;醫療保障體系健全,醫療費用報銷額度在90%以上……果洛州衛健委主任韓尚麗說,牧民病得起治不起、有病沒處治這些現象已成為過去,現在要做的就是“醫得好”。
“去年8月份,班瑪縣人民醫院完成了一次遠程會診,通過網絡接通了大連市第三人民醫院的專家,視頻連線專家對病情進行了診斷,在縣級醫院就能救治完成。如今,牧民看病基本實現了小病不出鄉村、大病不出縣。”韓尚麗所說的遠程會診,在果洛所有公立醫院已經實現了100%的覆蓋率,遠程醫療服務已是常態化。
2019年果洛州實現了“醫、防、康、護、養”綜合型州縣鄉村醫療衛生健康服務體系,初步建成了“一云一網一平臺”醫療信息化體系,每千人擁有床位0.87張、衛技人員1.8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青海農牧民:綠色小康路 越走越帶勁
6年前,43歲的索成習慣騎在馬背上的游牧生活。但現在,他更喜歡騎著摩托車,履行“生態管護員”的職責。[詳細] -
阿尼瑪卿雪山腳下牧民的“甜日子”
搬到久美家園以后,達日卓瑪一家的“苦日子”終于到頭,迎來了“甜日子”,享受了國家政策性補助、易地扶貧搬遷、醫保和教育補助。[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