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黃南州醫改見聞:公共衛生分片區,濱海“外援”傳幫帶
圖為黃南州民眾在同仁市雙朋西鄉衛生院體驗藏藥浴。(資料圖)馬怡睿 供圖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地處九曲黃河第一彎,中藏醫文化源遠流長,但常見病、慢性病、高原病、地方病多發也是不爭的事實。
如何破解上述難題,助力綜合醫改向縱深發展?如何真正讓民眾享醫改便利、得醫改實惠?
中新網記者從青海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獲悉,2020年,該省綜合醫改進入集中發力階段,黃南州根據一市三縣特色,力爭打造“一縣域一特色”的黃南醫改新模式,并逐步形成“中藏醫藥事業領頭跑,其他事業同頻而動”的醫改發展新局面。
今年5月,黃南州尖扎縣縣域醫共體由總院——尖扎縣人民醫院牽頭,將全縣公共衛生工作分為三個區域,即北部片區(坎布拉、康楊、賈加、多加衛生院)、中部片區(馬克唐、措周、昂拉衛生院)、南部片區(尖扎灘、當順、能科衛生院),組建三個公共衛生服務團隊,實施基本公共衛生和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片區化試點。
“片區工作推進后,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工作效率提高了,我們衛生院的職工能干更多‘正經事’了。”尖扎縣坎布拉鎮中心衛生院院長昂欠多杰笑著說。
他為記者算了一筆賬,片區化工作沒開展前,坎布拉轄區內12個行政村、36個自然村、2個社區,開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需要50多天時間,再用30天時間整理、匯總、出報告、反饋,后續還要將相關信息錄入存檔,大概得三四個月。
他說,片區化開展后,整合人員設備,只用24天就能完成坎布拉轄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慢病患者體檢和部分居民家庭醫生簽約,“衛生院不但能派出人員進修學習,還能保障單位醫技科室人員固定開展日常工作,醫療機構的公益性得到明顯增強。”
“關鍵是民眾得實惠了。”昂欠多杰補充說。
黃南州麥秀林場退休職工夏吾加措種植藥材已經有十多年,收購藥材、為藥廠供貨,通過這幾年的種植,他摸索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路子。
目前,黃南州種植中藏藥材已近1萬畝,按照“自采、自制、自用”的原則,全州各中藏醫院研發自主加工藏藥制劑達824種,獲得省級制劑批準文號527種,全州4家民族醫院、36個鄉鎮衛生院、126個村衛生室等都配備藏藥。
除了自力更生,“外援”成為黃南醫改“新力量”。
“省外專家的加入,確實為推動醫院整體水平起到了很大作用,幫助醫院補齊了短板,也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人才,讓大家真正享受到了優質醫療資源帶來的實惠。”黃南州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田瀚介紹。
劉圣源是來自于北京大學濱海醫院(天津市第五中心醫院)的專家,在黃南州人民醫院擔任放射科副主任,今年是他來青工作的第三年。
三年來,劉圣源見證了黃南州第一臺磁共振設備進入醫院,也不遺余力傳幫帶本地醫生。他與他的科室填補了黃南州人民醫院從前沒有磁共振診斷的空白、提升了黃南州人民醫院的診斷水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青海省海西州:“中醫藥+婦幼保健”助力婦幼健康
針對婦女兒童就醫的特殊需求,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采取多種措施推進“中醫藥+婦幼保健”建設,為婦幼健康“保駕護航”。[詳細] -
青海省黃南州:打造全國藏醫藥文化之鄉
我們要加強藏藥材資源保護和利用,提升藏醫藥產業科技創新能力,促進藏醫藥產業多元化發展,弘揚好藏醫藥文化,拓展好藏醫藥發展空間,推進藏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詳細] -
青海玉樹:傳統藏醫藥融合現代診療技術煥發新活力
治未病科住院醫師美朵永增說,先把脈,再運用現代西醫的體質分析儀,最后根據綜合診斷,讓患者在對應的環境中接受個性化診療、養生服務,達到人體功能平衡。[詳細]